高校学生事务管理是一门学问,涉及到学生在学校学习生活的诸多,在学生的学习和成长过程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
一、学生事务概念及其内容
具体什么是学生事务,虽然研究者众多,但是得出统一的定义却很难。“学生事务和学术事务是一组相对的概念,而在早期的美国大学里并没有这样明确的区分,只是从19世纪开始,学生事务才从学术事务中分离出来,具有其独特的意义和专门的用法。”[ 蔡国春:《高校学生事务管理概念的界定》,扬州大学学报,2000年第2期。]可见学生事务是从学术事务中分离而出的,是相对于学术事务而存在,可以说没有学术事务就没有学生事务。即使是当前,这种观点仍旧没有过时,邢国忠老师在《我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现代化的路径选择》一文中,借用国际关系理论中的依附理论,将学生事务管理看作是依附于教学活动,“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只能选择全面依附于教学活动,以教学活动为中心,才能获得生存发展的机会”[ 邢国忠:《我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现代化的路径选择》,现代教育管理,2009年第7期。]。“学生事务管理”一词源自欧美,主要涉及学术以外的事务,但又是依附于学术事务,其核心是为学术事务服务。目前国际上比较流行的关于学生事务的定义是指高校中通过规范、指导、服务学生以促进其全面发展的非学术性组织活动。[ 张丹:《中西高校学生事务管理比较及启示》,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9年第6期。]
在国内,学生事务往往与学生工作、学生管理等概念相混淆,虽然都是指涉及学生学术以外的工作,但是在不同的时期却又有不同的内涵。方巍是这样定义的:“学生事务,指的是学生非学术性活动或课外活动……所谓学生事务工作,指的是学生课外的一切活动及其管理”。[ 方巍:《美国高校学生事务工作与启示》,高教与经济,1994。]蔡国春认为,“学生事务是指高等学校通过非学术性事务和课外活动对学生施加教育影响,以规范、指导和服务学生,丰富学生校园生活,促进学生成才成长的组织活动”。[ 蔡国春:《高校学生事务管理概念的界定》,扬州大学学报,2000。]虽然语言表述有细微的差异,但是国内外关于学生事务的认知基本一样。
由定义我们知道,学生事务涉及学生在学校学习与生活的方方面面,事无巨细,全面服务于学生。高校发展到当今的程度,各国学生事务基本上已经趋同,有一套完备的体系,但因为社会、文化及经济发展程度等因素的不同,学生事务在不同国家所涉及的具体的工作又有些细微的差别。
具体来说,学生事务管理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辅导,比如心理咨询、就业指导等。二是生活服务,比如宿舍提供与管理、饮食服务等。三是经济资助,比如补助金、奖学金管理和发放等。四是活动管理,比如维持纪律、协调学生组织及其活动等等。[朱炜:《发达国家高校学生事务管理比较及其启示》,黑龙江高教研究,2003年第6期。]另外,在国外因为宗教信仰问题,有些学校可能还涉及校园教派事务。例如乔治城大学就有校园教派管理,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深化他们对于尊重非难以及帮助等观念的宗教信仰。[于伟、韩丽颖:《美国高校学生事务工作的理论基础与职能》,外国教育研究,2003第4期。]而在中国,学生事务管理最早承担的任务是,入学与注册、学籍管理、纪律与考核、毕业分配等事项,到如今也有一套完备的体系。但是与国外相比,始终承担着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而思想政治教育,是中国高校学生工作的特色,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吴亚玲:《英国高校学生事务概况及启示》,中国高教研究,2005年第5期。]
二、中外大学生事务管理理论
理论是行动的指南,不同的理论具有不同的导向作用,要做好学生事务管理,离不开科学的理论指导。梳理国内外关于大学生事务管理方面的理论,吸收和借鉴先进理论,有助于我们更好的开展学生管理相关工作。
(一)国外大学生事务管理理论
自启蒙运动以后,西方自由、平等、民主等价值观成为社会主流价值观,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高校自然不例外。自由平等的思想对学生管理产生深远影响。学生管理工作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建设一个和谐且具有活力的校园。使得学生自主的管理自身事务,积极性和主体性得到充分的发挥,人性得到张扬,自由平等的探索知识,实现全面发展,并最终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优秀毕业生。
国外大学生事务管理理论,具体涉及到咨询理论、人的发展理论、组织与管理理论。这几种理论,体现了国外大学在学生事务管理中对于人的尊重,对于科学的重视。
1、咨询理论。咨询和人格理论旨在帮助人们理解学生个体的行为、人格功能、个体动机和志向以及在团体中的行为等,可帮助咨询和治疗对象避免或消除不良的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的影响,使其认知、情感或态度有所变化,解决学习和生活中出现的疑难,从而更好地适应环境,保持身心健康。[于伟、韩丽颖:《美国高校学生事务工作的理论基础与职能》,外国教育研究,2003第4期。]
心理咨询就是运用心理学知识、理论和技术通过语言、文字等中介给青年大学生以帮助、启发和指导, 从而提高他们的心理自助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心理咨询的普遍规律、理论原则和操作方法可以使高校的德育工作理论化、科学化。 “来访者中心理论”是心理咨询理论中重要的理论。“来访者心理咨询理论”由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提出,他认为人性发展的基本倾向是建设性的, 人有追求美好生活、为美好生活而奋斗的本性。健康代表着人格的健全和人性的丰满发展, 病态是健康人格的异化。心理疾病患者并没有失去自身固有的潜能, 咨询员要相信来访者的自我指导能力, 创造有利于来访者发挥潜能的良好氛围。应以来访者为中心并对来访者给予无条件的积极关注、关心、尊重、信任、理解等, 把来访者看作是一个具有价值和尊严的人, 在咨询的每一时刻, 咨询者都乐于接受来访者的各种各样的情感, 乐于接受他们此时此地的真实自我, 并努力挖掘来访者身上潜在的积极因素。[陈美荣、曾晓青:《论心理咨询理论和技术对高校德育工作的启示》,江西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7年。]心理咨询理论强调要以来访者为中心,帮助来访者自己解决问题。在具体进行咨询工作的过程中,高校教师要将学生看成与自己人格平等的个体,并且还需要具有相关职业道德,能够替学生保守秘密,具备相应的沟通技巧。[邱敏:《人本主义心理咨询理论与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第10期。]
英美等国在学生事务管理中都有设立咨询部,为学生提供免费的日常的咨询和专业服务。无论是个人问题、职业发展问题、学术研究问题,咨询部都为尽力提供专业的帮助。咨询部内的职员包括心理学专家、全科医生、精神病专家学习技巧专家、社会工作者等等。咨询部的工作旨在帮助不愿意通过家长或朋友的帮助解决问题的学生。咨询服务是建立在免费和保密的基础之上的,具体服务内容主要包括:常见心理健康问题自助服务:通过为学生提供可下载书籍的网站解决常见的问题,如酗酒、愤怒、焦虑、丧亲之痛、自助、自信和信心、抑郁症、乡愁、饮食失调、恐慌症、完美主义、压力、担心朋友等等帮助学生学会自我调节。夜线咨询服务:学生可匿名拨打夜线电话获得倾听、支持和信息等服务。美国的心理咨询中心还包括为学生提供学习服务:帮助学生们掌握学习领域的技巧,包括阅读理解能力、学习方法、考试策略等等。测试服务:为学生提供各类标准测试。此外,还包括饮食混乱评估、性侵犯咨询、药物治疗、紧急干预。[于伟、韩丽颖:《美国高校学生事务工作的理论基础及职能》,比较教育研究,2003。]
咨询部的理论主要依赖于咨询理论。咨询理论始终遵循着教育模式,其咨询的对象是在日常生活中疲于应付各种压力的正常人。这些人通过在咨询后能够学会模仿一些策略和行为,最大限度的发挥出自己已有能力和随机应变能力。在高校中,咨询理论强调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通过咨询改变学生的认知或者情感,以进一步解决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更好的适应大学生活。
2、人的发展理论
西方社会对人的发展的关注甚早,文艺复兴、宗教改革时期倡导人权,提倡关注人的发展。同时,提倡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也是马克思主义的最高命题。马克思主义坚持以满足人的需要和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评价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价值尺度。高校本就是学生成长发展的地方,关注学生的发展,出现学生发展理论也成为顺理成长的事情。
学生发展理论兴起于20世纪早期美国大学的就业指导运动,其后又受到了心理学和社会学等学科的深刻影响,逐渐成为指导重点高等院校学生个体的成长和发展的重要理论。学生发展理论就是为了解释大学生在自我成长的过程中是怎样慢慢地具备了解自我、他人及世界能力的过程。从 20 世纪 60 年代起,美国学者就开始系统研究大学生发展理论,其中对大学生阶段研究成果最丰的是 奇克林(Chickering)的向量发展理论。该理论依据社会心理学原理研究人的一生从婴儿到老年各个阶段对个人发展影响最大的思想、情感、行为和事件。他提出七个方向是影响个人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也称为七向量理论。这七个方向是能力感、情绪、独立性、人际关系、自我评价、目标与理想、人生观。[ 邬光艳、许彬奇:《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简论》,中国电力教育,2008年10月上。]
高校关于人的发展理论不仅仅包括学生身心发展,还有诸多发展理论认知的发展阶段论,著名发展心理学家皮亚杰将个体的认知发展分为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形式运算阶段。人格发展八阶段论,美国著名精神病医师埃里克森将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划分为八个阶段:婴儿前期、婴儿后期、幼儿期、童年期、青少年期、成年早期、成年中期、成年后期。
国外学生事务管理事务部门都特别注重人的发展理论在实际中的运用,比如英国将以人为本的理念渗透在学生事务管理的方方面面,在英国莱斯特大学的官网中可以看到其阐述行政权利时写道:良性管理的一个重要的原则就是不允许行政权力直接决策大学日常事务,要尊重学生的意见,将了解学生作为工作的出发点。[ http://www2.le.ac.uk/offices/govenance?uol_r=4c6651ff.]学生发展理论深刻影响了学生事务管理实践,为学生宿舍管理、学务咨询、心理咨询等重要的学生事务管理领域提供了理论指导 。
3、组织和管理理论
当今世界,人们越来越意识到管理的重要性,不夸张的说,管理已是继科学、技术之后,推动人类文明发展的又一重要因素。管理的好坏,在某种程度上直接决定某一组织的生存与发展。管理学是适应现代社会化大生产的需要产生的,研究旨在现有的条件下,如何通过合理的组织和配置人、财、物等因素,提高生产力的水平。管理学自诞生以来,自身便经历了两次大的发展。即从经验管理向科学管理的飞跃和从科学管理向人文管理的飞跃。管理学本身的发展,使管理从技术到以人为中心。目前,管理的最大特点是以人为主体,强调人的作用,要求尊重人、激发人的潜在力量,发挥人的主动性,让人们在组织中实现自我。人是管理的施动者,又是管理的受动者,运用一定人性化的收单实施管理,目的也是服务于人。
组织和管理学具有很强的应用性,自然而然地被高校借鉴于学生事务管理。在高校,组织和管理理论有助于人们理解诸如分配资源、决策、人事管理、领导、增强院校活力、组织发展以及终止方案等过程。高校的组织与运营中,充满了大量的组织和管理理论。[邬光艳、许彬奇:《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简论》,中国电力教育,2008年10月上。]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工作的实质就是要健全大学生的人格、促进他们的成长、激发他们积极向上的热情,这不仅是学生事务管理的内容,也是管理的手段。当前,国外高校的组织和管理中,越来越强调学生自身的主体性,强调发挥学生自身的主观性,实施人本管理,以此来实现学生与高校、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工作者良性的发展。
(二)我国大学生事务管理理论
我国高校的学生事务管理工作起源于“思想政治教育”,其最初出现是为了维护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所以我国的大学生事务管理理论根植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
自新中国成立以后,高校就一直是我国思想政治领域的重要阵地之一,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工作自然而然的要服务于国家的政治工作,学生事务管理的核心也即为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意识。学生事务管理工作完全围绕着政治思想教育开展,主要内容包括时事政治教育、党团组织活动、思想政治教育、榜样模范学习等等。作为高校政治工作的一项内容,学生管理工作并没有形成完整系统的管理体系,学生管理工作的指导思想也较为单一,其谈不上有什么管理理论,更多的是管理内容上的思想政治理论。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市场经济的确立,高校本身也经历了剧烈地变化。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由国家计划分配向现代大学转变,学生事务管理这个概念也随之出现。此前我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工作一直由“学生工作”这一概念替代。2003年,胡锦涛主席提出科学发展观作为国家建设和发展的指导思想,以人为本的核心思想开始在高校学生事务管理中得到诠释。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和施行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文件,充分体现了新时期学生事务管理工作理念的转变,“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正式融入学生事务管理工作中。
当前,随着国际交流的日益增多和我国高校国际化建设的进行,越来越多的高校管理者意识到国外先进学生事务管理理论的重要性,并不断引进、吸收并运用在自身学生事务管理中。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等方面的知识,在我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实践中越来越受到重视。
三、中外大学生事务管理实践
(一)国外大学生事务管理实践
国外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实践做的比较好国家主要有北欧、西欧、美国、日本、新加坡等国,本文主要选择在学生事务管理方面具有代表性的国家,主要是英国、美国、德国和法国等国家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相关实践。
1、英国大学生事务管理实践
英国高等教育历史悠久,高校在世界大学排行榜上也名列前茅。英国高校之所以取得成功,其学生事务管理功不可没。英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经历了从牧师关怀式的导师制到建立以为学生服务的专业部门等过程,如今,英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以尊重学生、以学生为本等工作理念以及高度职业化、专业化和个性化为特色,受到了世界上许多国家的推崇。
在学生事务管理体制上,英国大学生事务管理分两级管理,在学校有专门的处理学生事务有关的委员会, 向校务委员会和学术评议会负责。成员包括校长、副校长、学校有关部门负责人、牧师代表、学生代表。其职能部门为学生事务机构,面对全校学生开展工作,提供服务。而在院系一级,院长和系主任负责学生事务,并为每个学生安排一个导师。
在管理模式上,又有集中式和分散式。集中式以莱斯特大学为代表,学校设立设立教育发展支持中心,其职责是为学生、教师、未来的学生和毕业生服务,中心下设七个部门。包括,学生学习中心、职业部、残疾学生中心、咨询部、学生医务所、福利部、教学部。教育发展支持中心要对学校学术评议会相关委员会负责。分散式以偌丁汉大学为代表,该校涉及学生事务的部门有三个中心:学生支持中心,与院系和其他部门合作,支助残疾学生,为全体学生提供学习支持;职业发展中心,为学生提供职业教育、信息和指导;国际交流处,招收留学生,为留学生提供支持与帮助。[吴亚玲:《英国高校学生事务概况及启示》,中国高教研究,2005年第5期。]
在具体的学生事务管理执行上,英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工作方式方法比较灵活,现代化的服务手段值得称赞;学生事务与学术事务密切联系,为学术事务提供有力的支持。
2、美国大学生事务管理实践
在当前的国际高校排行榜上,美国高校几乎占据半壁江山,在全世界居绝对领先地位。毋庸置疑,美国髙等教育的快速发展与美国髙等教育管理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而高校学生事务管理作为高等教育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是推动美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美国是分权比较彻底的国家,再加上社会自治的传统,导致美国高校学生事务与其他事务一样,主要是地方与大学自身的事情。美国几乎所有高校都设置独立的学生事务管理组织机构,自主开展学生事务工作。
在美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主要重点在于对学生行为的指导和福利方面的工作。按照每项学生事务工作的性质分类,美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可分为:学生活动,包括学生组织与学生活动,主要指社团活动;教学辅助活动,包括招生、注册、就业指导;生活辅助活动,包括新生定向指导、住宿生活、经济资助、心理咨询、健康服务;学生事务工作自身管理这四个方面。美国的学生事务管理主要体现以下特点:
规范性、制度性强。美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完善的法律法规的支撑和完善的行业规范的影响。美国高校在校园里一般都有一套纪律管理监督和仲裁体系。管理者们依据相关条例对学生进行管理。另外,全国性教育组织还接连出台了在此领域一系列指导文本和工作准则,作为学生事务管理的基本规范,对学生事务管理思想与原则做出宏观指导。
专业化工作队伍,学历高。美国的学生事务管理人员普遍具有高学历,申请进入学生事务领域的工作人员要求具备心理咨询、职业指导、学生事务等方面管理的硕士学位。
垂直化管理体制。美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采取的是一级管理体制,条状管理方式,机构设置和权限划分在学校一级进行,院和系没有学生事务管理组织,各种学生事务根据职能不同分别成立学校一级的办公室或中心,直接面向学生开展工作。管理方式上各校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呈灵活多样特点。[张丹:《中西高校学生事务管理比较及启示》,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9年第6期。]
3、德国与法国大学生事务管理实践
德国与法国的大学生事务管理不是由大学自身承担,而是由社会机构承担。以德国为例,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最大特点就是社会化运营。德国学生事务管理不由大学承担,学生服务工作由社会化机构来承担,高校则成立联络办公室,在本校学生与社会性服务机构之间起沟通和协调作用。其主要体现以下特点:
学生事务由校外机构承担,社会化程度高。在德国这种组织被称为“大学生事务局”,它是带有企业运作特点的自治性组织,所提供的产品就是针对学生的各种服务,诸如食宿、打工、就业、文化等,财政上自负盈亏,服务的质量和价格成为其能否立足与发展的关键。
学生事务实行国家与地方两级管理,带有官方色彩德国的“大学生事务局”分国家和地方两级,全国性的主管机构是联邦学生事务局,管理地方大学生事务局。大学生事务局的管理构架充分体现出自治、制衡的特点,分三级管理层次:代表大会、董事会和总经理。 [朱炜:《发达国家高校学生事务管理比较及其启示》,黑龙江高教研究,2003年第6期。]
学生高度自治化。学生的自治化主要体现在学生自主学习、通过学生组织或团体进行课外自我管理以及通过行政管理机构参与学校管理等方面。作为大学生的最高组织机构的学生议会,拥有财政权和教学管理的相应权利,与校方关系完全平等。学生联合委员会是由学生议会选举出来的联合委员会对内和对外代表所有学生的权益,负责学校一级的日常学生工作,是学校决策的重要力量。[张丹:《中西高校学生事务管理比较及启示》,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9年第6期。]
(二)我国大学生事务管理实践
我国高校的学生事务管理工作可以说,是从政治挂帅到尊重教育自身发展规律的转变中不断发展起来的。改革开放之初,高校学生工作由人事处负责。到了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高校才设有学生工作部(处)。到了21世纪,为了应对1999年高校扩招形成的就业高峰,从2003年开始,高校就业工作在教育部明确要求“三定”即定岗定编定经费的情况下,得以从学工部(处)分离出来。2006年,在国家成立大学生资助管理中心的情况下,高校资助贷款工作得以从学工部(处)分离出来。到目前为止,我国高校在学生事务管理上,基本上建立健全了各种基本的职能机构,管理人员自身素质得到加强,科学的管理方法也不断运用,但与国外高校相比总体上仍有不足之处。例如,高校学生事务管理行政色彩依然浓厚,服务的理念仍有待加强;在管理体制上,党政合一、两级管理、条块结合的管理体制易造成多重领导;学生事务工作者的职业素养和专业化水准有待提高等等,这一切都是需要加强和改进的地方。
四、国外大学生事务管理理论与实践对我国的启示
进入21世纪后,我国高等教育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经营管理越来越具有现代特色。近年来国内许多大学,不断借鉴国外先进大学的办学经验,积极走出去,提出了要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愿景,虽然取得了成效,在世界高校排行榜上的排名有所进步,但是与国外高校相比,仍有一些差距。而在高校学生事务管理这一领域,虽然我们有自己的特色和优势,但国外仍有许多值得借鉴和学习的理论与做法,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一)以生为本,增强服务学生理念
以人为本,以生为本的理念,无论是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理论还是管理实践上,都是国外高校最基本的价值出发点。咨询理论强调“来访者为中心”,人的发展理论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即使是管理学理论也要求加入人文关怀,强调人的因素。我国高校在适应教育全球化的过程中,虽然提出了以学生为本的理念,但是落到实处还需要教育工作者和全社会的进一步推动。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的学生事务管理人员属于政工编制,工作意识上更倾向于“管人”而非“管事”。往往注重社会发展、学校现实、学生整体的需要,忽视学生个体、学生未来需要。因此,我们需要确立以生为本的工作理念,突出学生的主人翁地位,充分尊重学生和关爱学生,将严格的管理与良好的服务相结合,寓管理和教育于服务之中。“以生为本”是教育的根本目的。“以生为本”就是要求学生事务管理者在管理过程中营造优良的校园环境、人文环境,服务并引导、促进学生全方面的发展。要求树立学生的主体意识,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把学生视为重要的合作伙伴共同有效地开展学生事务工作,确信学生自我教育在自我发展能力素质培养中的重要性。当然,“以生为本”,也需要有个度,不能单纯的只是满足学生的一时偏好或者是在校期间愉悦生活,毕竟学生在学校学习知识也是最重要的任务。
(二)加强大学生事务管理者队伍的建设
目前,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大学生事务管理工作者本身还存在问题。在美国等发达国家,大学生事务管理工作是专业性很强的一项工作,学生事务工作队伍是职业型和专家型队伍。“21世纪的学术事务管理者,需要拥有知识、技能、受过训练等”[ Ardoin, M.Sonja:<Looking Back and Ahead: What We Must Learn From 30 Years of Student Affairs Assessment>, New Directions for Student Services. Fall, 2015, Vol. 2015 Issue 151, p39, 10 p.],提高专业化水平是我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发展的必然趋势。学生事务管理工作的专业化体现在多个方面。首先,学生工作必须成为一门职业工作,有其职业标准和职业地位,应该得到社会的认可,社会应该给与这些工作者更多的尊重,各高校也应该为大学生事务管理者营造更好的社会环境和工作环境。其次,各高校应该提高学生事务管理者的准入标准,提高学历水平和调整专业范围,选拔专业素养过硬、职业道德高的工作者。同时,也需要加强对他们的专业培训,如定期举办专业知识培训,咨询沟通技巧培训,管理实践培训等等,以提高工作者的职业素质和实际工作能力。另外,全国范围内也可成立专业的协会和组织,进行认证、评估和督导。最后,高校学生事务管理者也应该注重自我素质的提高。积极借鉴国内外优秀的实践经验,勇于把新思路、新想法应用到实际工作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提升自身专业化水平。
(三)创新学生管理事务工作方式
在学生事务管理实践方面,好的工作方式方法也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特别是当今世界日新月异,各种高新技术、新理念层出不穷,我们可以借鉴国外高校学生事务管理上灵活多样的工作方式方法。学生事务部门可以为学生提供个体咨询、小组咨询,定期举办研讨会、工作室、讲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兴趣自愿参加。学生事务部门可以建立多职能部门联合的学生事务中心,方便学生办事。另外,学生事务部门也可以加强和学生的交流,特别是在当前数字时代,“学生事务进入2.0,新技术为学生事务决策者提供了所需的学生信息”[ Edmund T.Cabellon,Reynol Junco:<The Digital Age of Student Affairs>,New Directions for Student Services. Fall, 2015, Vol. 2015 Issue 151, p49, 13 p.],因此我们积极借鉴当前互联网新媒体,做到及时、高效的与学生互动。而在社会化的外包服务方面,也可以积极的借鉴国外有益经验。当然,这一切都对相关工作人员的工作提出挑战,这就要求我们的工作要做细做实,切实关注学生的诉求,听到学生内心的声音,深入了解学生的需求,提供学生真正需要的东西。
(四)改革学生管理制度和体制
目前我国高校学生管理体制是条块结合,多级设置,纵向层级烦琐冗杂,横向部门功能模糊交叉,造成领导重叠,这样不利于学生事务管理工作的开展。我们应该积极借鉴国外高效管理机构扁平化的组织体系,在学校高层领导中设立学生事务负责人,组织机构独立设置,职能清晰高度分化,各部门根据分工直接面向学生和学生组织。这种结构的组织体系,减少了中间层级,提高了执行效率。[ 张晓艳:《中外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内容的比较分析与启示—以中美英三国为例》,教育教学论坛,2014年第15期。]。而学生自治组织也是一样,尽量减少学生组织的中间层级。通过机构精简、职能整合,将学生事务的管理权归并到学生处或学生事务处,直接由一名副校级领导分管,同时成立学生学习辅导、 心理辅导、学生资助和职业发展等多个学生事务和发展中心,构成学生事务管理的网状结构,可以大幅度减轻管理人员的工作量,实现学生事务组织机构由“条块化管理”向 “扁平化管理”转变。 [ 罗立顺、李同果:《发达国家高效学生事务管理的经验及启示》,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5年第4期。]
当前,在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工作方面,中国与国外高校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差距。但是我们也不应该感到自卑,毕竟高等教育在国外发达国家起步早,已经有三百多年的发展历史,高等教育体制和运行机制十分成熟。而我国的高等教育起步晚,历史较短,在探索上曾经一度还出现过曲折。作为后发展国家,我们庆幸的是国际上有成熟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可以学习,因为高等教育和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内在发展规律是相似的,只要我们加强研究,结合自身的国情,不断汲取国外有益的经验和做法,我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必然会做的更好,必然会进一步促进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蔡国春:《高校学生事务管理概念的界定》,扬州大学学报,2000年第2期。
2.邢国忠:《我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现代化的路径选择》,现代教育管理,2009 年第7期。
3.张丹:《中西高校学生事务管理比较及启示》,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9年第6期。
4.方巍:《美国高校学生事务工作与启示》,高教与经济,1994。
5.朱炜:《发达国家高校学生事务管理比较及其启示》,黑龙江高教研究,2003年第6期。
6.于伟、韩丽颖:《美国高校学生事务工作的理论基础与职能》,外国教育研究,2003第4期。
7.吴亚玲:《英国高校学生事务概况及启示》,中国高教研究,2005年第5期。
8.陈美荣、曾晓青:《论心理咨询理论和技术对高校德育工作的启示》,江西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7年。
9.邱敏:《人本主义心理咨询理论与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第10期。
10.邬光艳、许彬奇:《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简论》,中国电力教育,2008年10月上。
11.张晓艳:《中外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内容的比较分析与启示—以中美英三国为例》,教育教学论坛,2014年第15期。
12.罗立顺、李同果:《发达国家高效学生事务管理的经验及启示》,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5年第4期。
13.http://www2.le.ac.uk/offices/govenance?uol_r=4c6651ff.
14.Edmund T.Cabellon,Reynol Junco:<The Digital Age of Student Affairs>,New Directions for Student Services. Fall, 2015, Vol. 2015 Issue 151, p49, 13 p.
15.Ardoin, M.Sonja:<Looking Back and Ahead: What We Must Learn From 30 Years of Student Affairs Assessment>, New Directions for Student Services. Fall, 2015, Vol. 2015 Issue 151, p39, 10 p.
16.Burton R. Clark,Guy Neave(ed.),The Encyclopedia of Higher Education,Pergamon Press Ltd.,1992.
17.Myles Brand,The Challenge to Change,Reforming Higher Education,Educational Record,Vlo.74,No.4,Fall 1993.
18.Dennis C.Roberts(ed.),Designing Campus Activities to Foster a Sense of Community,New Direction for student services,No.48,San Francisca Jossey-Bass,Winter 1989.
19.Philip G.Altbach(ed.),International Higher Education An Encyclopedia,Garland Publishing,Inc.,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