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这是大学当前德育工作面临的根本问题。深圳大学地处经济特区,毗邻港澳,处在两种制度、文化和观念的交汇点。面对21世纪价值多元化、经济全球化和信息网络化;面对特殊的办学环境和教育对象,我们与时俱进,进行了德育理念、路径方法以及体制机制三方面的创新。建构了一个以“三项核心教育”为中心,以“三全”路径实现“三个结合”作为工作平台,以“三法三化”为方法路径,以“三项机制”为保障的“大德育”模式。经过多年的实践,在育人上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受到学生的极大欢迎和同行的高度肯定。
一、针对德育面临的问题,我们实施的创新举措
(一)夯实“三项教育”
过去大学德育的最大局限主要是在“课堂”的时空界限内,把学生当作单纯的受教育者,以理论教育为唯一途径,进行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这种与学生生活实践相脱离的德育方式在不同程度上导致了学生德育主体地位的缺失,没能解决好德育的有效性和实践性问题。为破解此难题,我们创造性地提出并实施了以政治教育、理论教育、素质教育和行为教育为核心,以德育生活化、社会化和实践化为路径的“大德育”模式,拓展了德育的时空和内涵。
1、政治教育基地化:以培养学生正确的政治立场、政治观点、政治态度、政治能力为目标
政治素养,是社会主义大学对大学生的必然要求,也是能否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的关键所在。亚里士多德讲到:“人天生是政治动物”。在现代,大学生是民族、国家的一员,以培养大学生的国家意识、民族意识和公民意识为主要内容的政治立场、政治观点、政治态度、政治能力成为其内在要求,也是德育的当然环节。在政治教育方面,改变过去正面教育、说理教育为主的方式,实施以政治教育基地为载体,以隐性教育为主要方法,建构了以“三个基地”为依托的政治教育新模式。“三个基地”指新生军训基地、学生社区基地和党校基地。新生军训基地推行“支部建在连上”的做法,通过支部会议、党课、形势报告、主题活动等活动,提高新生对党的感性认识;在学生社区基地,所有学生社区均实行学生党员挂牌制度、党员联系制度、党建激励制度等三项制度,通过学生党员的模范活动,深化学生对党的情感认识;在党校基地,力图使党的教育生活化、大众化,主要通过党课、每周一及重大节日、纪念日的升国旗仪式;学生主题形势报告会;参观访问等多种形式,提升学生对党的理性认识。
2、理论教育多样化:以培养学生科学的世界观、历史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目标
理论教育是德育工作的根基。“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行动”,“理论是最高形式的实践活动”。 理论教育就是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学生的头脑,即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培养学生的世界观、历史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树立远大的理想信念,为学生健康成长、成就事业、开创未来提供精神支柱和前进动力。“人生是万米长跑,不是百米冲刺”。为克服理论教育存在一定程度上的教条主义、形式主义以及空对空的现象,我们扩展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与形式:一是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设置结构化。创立了“核心课程+X+Y”的课程设置方案,其中“核心课程”是指国家规定的思想政治理论公共必修课程;“X” 是指围绕核心课程开设理论素养选修课;“Y” 是指由核心课程拿出1/4的学时开展的学生社会实践课。二是引入实验方法,建立德育情景教学实验室。学生通过计算机虚拟现实对生活德育情景进行模拟体验,深化对德育的理解和认识。三是建立哲学社会科学论坛,聘请国内外专家学者对学生进行学术讲座。
3、行为教育生活化:以培养学生优良的行为习惯和发展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为目标
杜威说:“教育是行动科学”,“德育”也是行动科学。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不能只着眼于智力因素,还需要培养非智力因素,因为如何正确对待自己与他人不单是个道德的认识问题,更是一种行为习惯。“德育”中的行为教育就是要让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景中通过自己的经历和体验来获得是非善恶的判断与认知。
我们将学生的行为教育分为学生实际生活教育、虚拟现实教育与心理教育三个方面,并对学生三个方面的教育采用同等重视、同样对待和同步进行的“三同”模式。
在学生实际生活教育方面,一是为学生搭建了一系列日常生活体验平台,积极引导、组织学生参加义工和志愿者活动。二是高度重视并积极组织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主要通过专业见习和实习、假期社会实践、专项社会服务(如西部计划、抗震救灾专项行动、“萤火虫”支教等志愿者服务活动)、勤工助学等途径来实施。
在学生虚拟现实教育方面,一是建立校德育网站。校德育网站及时发布德育工作的最新动态、校园重大活动的具体内容和日程安排、校园的热门话题、组织纪律和规章制度、就业动态与信息等。二是建立校领导与各部门、各学院领导网上电子信箱,及时了解、发现并解答学生有关德育方面的各种实际问题。三是建立学校先锋网、楼斋网、QQ集群、社区家园网、心理咨询网的网络平台,把德育渗透到网络世界中,形成德育合力。
在学生心理教育方面,一是实行辅导员与学生同吃同住制度。保证在日常工作中能关注到有心理问题的特殊学生,以便进行及时疏导和密切跟进,力求杜绝各类恶性事件的发生。二是成立了心理咨询室,心理与行为健康小组。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知识宣传、咨询辅导、问卷调查等工作。三是开辟了网络心理咨询方式——“心灵绿洲”。利用QQ、E-mail等网络在线交流方式为同学们提供心理咨询与辅导。
(二)实现“三个结合”
为确保 “大德育”的实施,我们建构并实施了德育过程“三个结合”,形成了“三法三化”的德育方法与路径。即实施了德育隐性教育法;教室、生活社区和社会的全系统、全方位培育法;以及解决理论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的方法;实施了德育路径上的“三化”,即在学生公寓实行德育社区化,在学校实行德育校园化,在校外实行德育社会化。
1、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与思想政治工作相结合
从根本上改变社科部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工作与学生处、团委的思想政治工作相互脱节、各自为政的“两张皮”状况。作为系统化的全校德育工作,我们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专任教师参加学生处、团委的相关活动,以了解学生的思想实际,避免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中的空对空现象,从而做到课堂中的德育言之有物;学生处、团委和辅导员中的部分同志参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活动,通过课堂理论讲解和分析自己实际工作中碰到的学生问题,使学生能提升对相关问题的认识与看法,避免就事论事,做到以理服人
2、学校德育与学生生活教育相结合
生活是个整体,因此德育工作也是个有机整体的工作,德育不是“八小时之内”的工作。为改变以往学校德育与学生的业余生活相分离局面,我们以学生社区和校园为平台,围绕学生的日常生活,加强了以学生为主体、德育工作者为主导(不单单是观念的主导,更多的是活动方式的主导)的校园文化建设、校园社区建设。一方面让校园文化建设、校园社区建设体现德育的主题,另一方面让德育的理论工作者和实际工作者都参与到其中,对之进行系统的指导。这样一来,德育不仅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也解决学生的实际生活问题。多年来,我们一直把解决学生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和困难当着德育非常重要的工作来落实,如在贫困生学费、住宿费减免,生活补助,助学贷款,奖学金评定,勤工俭学等各方面进行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将德育真正融入了学生的生活之中。通过这些做法,实现了让学生的德育从书本中走出来,且变成一种行动、一种习惯。
3、学校德育与学生社会教育相结合
大学是社会的一部分,社会是一个更大的大学。德育的目标从社会学的角度看就是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社会化的过程,使其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有益的人。多年来,我们一直认真组织暑期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学生义工活动、志愿者服务社会活动。暑期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从社会调查的选题、社会调查的实施、社会调查报告的撰写,德育工作者都全程参与,对于优秀调查报告进行奖励,并组织学生在全校宣讲,将其公开出版发行。
(三)健全三项机制
为保障“大德育”的有效实施,我们建立了三项机制:
1、固化管理机制
将我校原来分散的、由多家分头管理改变为以校党委书记统一领导下的、分管副校长具体负责的集中统一管理。严格实施由校党委书记、分管副校长、社科部主任、学生处处长、团委书记、社区工作站负责人、校学生会负责人等同志参加的德育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每学期平均2次),就学校德育进行统一研究和部署,从组织上保证“大德育”模式的实施。
2、强化运行机制
为确保“大德育”新模式的有效运行,我们将“大德育”运行机制比喻成一架飞机。具体地说,在整个“大德育”运行过程中,我们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机身(体现德育的主渠道、主阵地),以党团、学生干部教育为机头(体现德育工作的方向性),以“三育人”(教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和“三助”(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为左、右机翼(体现德育工作的主体性),以心理健康、个案辅导为机尾(体现德育的针对性、时效性),以社会实践(含军训、义工、志愿者等内容)、校园文明(主要指各种行为的养成)、校园文化(含人文讲座、社团活动、文艺活动等)为飞机的三个轮子(体现德育工作的实践性),形成全方位、立体式的“大德育”运行机制。
3、量化评价机制
为解决过去德育工作难以量化考核的不足,学校实行了一系列德育量化评价制度,主要有: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学生学习掌握理论程度与平时行为相结合的考核制;文化素质教育合格证制;暑期社会实践报告评审奖励制;学生校园社区活动手册、军训档案、心理档案、党课教育档案、义工联、志愿者活动档案等登记制度。通过以上措施,形成了总体、全面、动态、有效的德育效果评价机制。
二、通过实施创新性举措,我们取得了可喜成果
(一)实施效果
自2004年至2007年,在政治教育方面:有15199名学生参加了党校培训,发展学生党员9470人,占学生数的13.07%;受到省市校表彰的学生基层党组织80个,优秀学生党员288名。在理论教育方面:开设了60多门理论素养选修课;哲学社科讲座90余讲;德育情景模拟软件10多个;国家、省部级、校级德育课题25项;著作、教材有《踏着长征的足迹》、《走进乡土中国》等多部。在行为教育方面:组织了450支社会实践队伍,投入经费206万元,共撰写了317份调研报告,530多份团队总结,4500多份个人总结,176篇调查报告获得优秀奖励。共计13000余名同学参加了社会实践,其中790名同学获得先进个人称号,59个优秀团队得到表彰;德育工作网总浏览量年均超过120000人次;数千名学生参加深圳大学义工联,有56名义工获深圳市义工最高荣誉——“五星级义工”;学生心理个别辅导1426人次,团体辅导3390次,电话辅导1751人次,电子邮箱辅导1941人次。
(二)社会反响
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中国青年报》、《中国教育报》等报刊对我校“大德育”的做法和成效都曾有报道和介绍。2005年10月广东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现场观摩会在深圳大学举行;2007年深圳大学被授予国家文化素质教育基地称号。2007年5月,教育部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杨叔子院士对本项工作给予高度评价,认为“富有创新精神,在德育方面做了不少探讨和尝试,取得了较好成效”;近4年来,有全国各地30余所兄弟院校前来我校交流德育方面的做法,该成果在与兄弟院校交流过程中,获得好评,许多举措被兄弟院校借鉴采纳。该模式受到学生家长和用人单位的肯定。问卷调查显示,学生家长对学校工作平均满意度达到96.19%;用人单位的总体评价是“职业道德好,思想观念新,适应能力强,有团队精神,工作认真负责”。被问卷调查的1172家用人单位的平均满意度达到99.90%。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得到提升,违纪处分比例由2004年的0.86%下降到2008年的0.66%。
(课题组,组长:江潭瑜,成员:邢锋、徐海波、杨国洪、傅鹤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