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大学关工委
首 页 > 工作交流 > 最新动态 >
组织机构
学校关工委
学院关工委
政策公文
本校公文
政策文件
工作交流
最新动态
经验交流
党建园地
调查研究
学生中心
学生事务
热点话题
走访校友
康盛人生
首 页
最新动态
 

第八章 论校园传统文化在大学生健全人格培育中作用

作者:周浩江 来源:本站 浏览数: 发布时间:2017-12-19 23:24:19

 

    高等教育承载着培养大学生专业知识技能和健全人格的双重使命,在当前经济全球化和我国社会转型的时期,大学生健全人格培育工作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我国传统文化中有着智慧而丰富的健全人格培育理念,值得高校教育工作者在人格培育工作实践中参考和借鉴;当今社会发展的时代背景,彰显了将传统文化理念融入大学生健全人格培育中的必要性,探索传统文化理念在大学生健全人格培育中的多元实践机制,必将促进高校大学生健全人格培育目标的实现。
    一、大学生健全人格培育的重要性
   (一)人格的含义
    人格一词的内涵颇为丰富,学术上的定义不下几十种。仅从文义来看,人格是指作为人之所以为人的必备的资格。由于人是具有社会属性的生命体,因此学者对人格的定义,往往赋予其明显的社会属性。正如有学者指出:人格可以视作人的社会自我,是指人的性格、气质、道德品质、潜在能力、尊严等方面的总和,反映了一个人在心性、才情、人品等方面的综合指数。[1]p13这一定义相对准确地揭示了人格的内涵和外延。
    具有健全人格的人总是显现出超然的魅力,因为他们身上流露着一种平衡之美,这种平衡,包含了身心的平衡,家庭关系的平衡,社会人际关系的平衡。包含了物质与精神的平衡,严肃与活泼的平衡,自尊与谦下的平衡,竞争与不争的平衡,自我与无我的平衡。具有健全人格的人,在适应环境、人际相处,胜任工作,开创事业等方面,都会展现出超常的能力。
    简而言之,人格虽然源于每一个人的内在品质,但是始终体现在人际相处之中,每一个致力于修养、提升自己的人均须对此加以重视和研究。
   (二)大学生健全人格培育的重要性
    大学生正处在培育人格、完善人格最为重要的阶段,这是由大学生群体的年龄特点和生理、心理发展规律所决定的。一方面,大学生刚刚脱离中学的封闭式学习方式,脱离了高考的压力,进入了相对自由和开放的大学学习环境,这对大学生人格品质的培育而言也是很好的契机。另一方面,大学生还出在身体发育、心理成熟、视野逐渐开阔的阶段,对社会与人生的一些重大问题乃至对自我尚缺乏系统和全面的认知,因而容易导致人格发展的异常。
    媒体报道中时有大学生人格发展异常的事例,从某知名高校的铊中毒事件到大学生硫酸伤熊事件,乃至近年马加爵故意杀人的恶性刑事案件的发生,这一切都在告诉我们,高等教育不但要传授给大学生相应的知识和方法,更重要的是培育他们健全的人格品质。
    二、传统文化中的人格教育理念
   (一)中华孝道文化的底蕴
    在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和道德中,孝亲观念被放到了最为根本的位置。正如《孝经》中所言:“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在中国文化中,一切教育理念的衍生,都是以孝亲这一道德基础开始的,无论是个人的成长和立足、婚姻家庭的产生与维系还是国家和社会的治理,均以孝道为根本。所谓“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孝被认为是任何一个人都应该做到的,是“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传统道德之所把孝亲的观念看得如此重要,是因为它体现了作为道德动物的人最起码的本分和真诚。一切团体人际关系的和谐皆源于相互之间的真诚,假如一个人对生养自己的父母都不能做到孝敬和真诚,如何期待他(她)能够真正去爱和尊重其他的人呢?所谓“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礼。”由此观之,中华民族传统孝文化,有着其天然的伦理意义和当然的逻辑进路。
    当今时代物质与科技发达,家庭与社会的形态均已远非古时之情形,但孝文化的精神是永恒不变的,因为父子亲情是人性中永恒的元素。因此,当代大学生应该继承和发扬中华孝道的精神,从孝道的高度去看待和处理亲情关系、家庭关系和社会关系。如此对于大学生人格修养的成熟和进步,将产生不可估量的提升作用。
    (二)仁厚、包容和谦下的品质
    传统道德非常强调仁爱、宽厚和谦下的人格品质,厚德载物是中华文化的永恒的特质。在儒家文化中,仁爱的思想得到了充分的阐释。仁者,爱人,只有具备真正仁爱的厚德,才能承载万物,才能做到在家庭、学校和社会中敢于担当责任。道家文化同样重视厚德,老子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强调为人首先要效法大地承载万物、包容万物的坤德,最终才能达至道法自然的境界。由此可知,在高等教育中对大学生进行厚德和包容精神的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儒家文化强调以礼待人、以谦待人,注重培养青年文质彬彬的气质。《易经》中谦卦的卦辞说:“谦,亨,君子有终。”意思是说,谦下而尊敬他人的君子,必将会通达而有好的结果。《象》曰:“劳谦君子,万民服也”就是告诉我们,有功劳有能力但谦下的君子,人们都会敬服他。道家文化同样强调以下为上,谦卑处世。老子在《道德经》中指出:“强大处下,柔弱处上。”又言:“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由此告知世人,海纳百川的胸襟气魄是因为懂得谦下而造就的。在国际关系方面,老子更是提出“大国以下小国,则取小国;小国以下大国,则取大国”的谦让和谐之道。可见,谦下人格品质的教育是传统文化中始终绽放光芒的亮点,当今高等教育在大学生健全人格培育工作中绝不可以忽视大学生厚德和谦卑精神的培养。          
    (三)自强与不争的圆融
    中国传统文化时刻强调自强精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已经成为众所周知的格言。自强精神对于大学生适应当前社会的激烈竞争是非常重要的,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无论个人还是国家,只有自身足够强大才能游刃有余地“与狼共舞”,大学生同样需要效法天道运行的精神,自强不息。
    值得注意的是,在中国传统的道德和智慧中,自强不息并非是为了自己的利益去和他人进行争夺。恰恰相反,传统道德在教人自强的同时谆谆告诫学人要做到礼让和不争。老子说:“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所谓为而不争,就是积极努力的付出但不为私利而争斗。老子在道德经中常以水为喻,阐释这种不争的人格品质,如:“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现代社会离不开竞争,现代大学教育也特别强调竞争观念的培养,但如果人仅仅为自身利益而争,将会迷失在竞争中,甚至陷入不能自拔、不堪重负之中,因为竞争者失去了内心的超然与淡泊。传统道德一方面教导为人应自强不息,一方面开示为人应礼让不争。这种看似矛盾的言辞,其实是最高明的人格培育智慧,它强调在事相上人应该自强奋斗,但在内心的修养上要懂得谦让。这种将竞争与不争圆融结合的人际相处智慧,从古至今延续在中国人的文化和血液中。在当前激烈竞争的社会,更是需要将其在大学生中传播下去,培养大学生自立自强而又淡泊明志的魅力人格。                             
   (四)自我与超越自我的内省精神
    大学生成长、成才的过程,正是一个彰显自我、独立自我、开发自我的过程。因此现代大学教育中特别注重培养大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创新、张扬自我、勇于开拓等人格品质。传统文化也认为一个人的成长成才,需要长期不懈地建构和经营自我。《大学》中揭示了从格物、致知、修身、齐家到治国、平天下的自我成长和修养路线,强调一个人要成才,首先需要认清自己在家庭、社会中担当的角色,坚持尽好本分,这样才能担当更大的责任和使命。
    然而,传统道德在重视塑造自我的同时,又重视超越自我的人格教育。如《论语》中指出:“毋必、毋臆、毋固、毋我”,告诫人既要坚持自我的立场,但又要注意不能固执自我或将自我见解、立场绝对化,以免陷入自我而失去智慧。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儒家文化重视:“行有不得,反求诸己”的反省自我的精神,强调“吾日三省吾身”。经由这种反省精神而提升自我和超越自我,从而处理好外在的人事关系。道家文化明了“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在反省自我、认识自我的基础上,揭示出“吾之所以有患,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的道理,强调人不要执着自己的身体和本位,进而提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的忘我智慧。
    这种忘身、忘我的智慧,在佛家文化中体现的更为直接和深刻,佛教典籍《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开示了:“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的实相道理,揭示了万物本无自性,身乃假我的缘起性空学说。指出:“如来说有我者、即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为有我。”这种某者,即非某,是名某的思维和智慧,有助于破解和超越一切形式的假象,有助于超越物质贪欲而实现更为高尚和智慧的人格境界。
    总而言之,传统文化中有关健全人格培养的论述,体现了建构和解构的完美统一,在塑造良性人格特质的同时又在更高的层面揭示出该人格特质可能产生的弊端及超越方法。这种经由内省精神而获得的超然智慧,正是今天高等教育中大学生人格培育工作最为需要的元素。只有兼具自我个性和自我超越人格品质的大学生,才可能成为适应社会、提升社会的精英群体。      
   (五)修身与济世的追求
    传统文化理念中人格修养追求丝毫没有停滞在个人层面,而是将个人人格修养和利国利民的集体事业紧密结合在一起,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已经融入了一代又一代文化传承者的人格之中。当今社会虽然物质丰盛但道德急剧滑坡,不良社会风气严重,自私自利之风盛行。在这种背景下,当代大学生应该倍加重视追求伟大理想和抱负,在修身养性的过程中参与“中国梦”的进程,在参与“中国梦”伟大事业的过程中实现自我。将平凡的自我投身伟大事业的洪炉,才能锻造和成就大学生超然的人格品质。正如古人所言:“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大学生优秀人格品质的养成不是一帆风顺的,在当前高校大学生人格教育工作中,教育者必须善于利用常规教育资源、机会教育条件和新媒体资讯等多元手段,培育大学生“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人格,让大学生具备对顺境、逆境和各种诱惑的淡定心态,做到“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2]p71,只有在人格培育中长养大学生的“浩然正气”,才能打造出新时代大写的人。
   (六)“天人合一”的人格修养境界
    季羡林先生曾将“天人合一”解释为人与自然的和谐,他指出,天为自然,天人合一即是人与自然生态的和谐。这种理解对当今时代社会经济的发展模式和大学生人格修养的模型都有着深刻的启发意义。当今时代经济、科技飞速发展,但自然生态遭到严重污染和破坏,由此不断衍生出物种灭绝和自然灾害事件。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必然要超越染污和破坏生态环境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而超越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首先需要社会大众具有符合生态和谐导向的人格修养和观念。传统文化特别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除了儒家提出的“天人合一”的理念之外,在道家文化中,庄子提出“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观念,佛教文化中提出人与环境“依正不二”、“随其心净则国土净”的生态哲学。孔子说:“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3]p40老子说:吾有三宝,曰慈,曰俭,曰不敢为天下先。古来圣贤特别倡导慈悲、节俭,这些理念非常有助于在节约资源,保护生态和善待作为非人类生命的动物等方面的宣传和保护工作,结合传统文化培养大学生生态化人格品质,将是高等教育大学生人格培育中非常必要的工作。
    三、传统文化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落实机制
    当前,国家非常重视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支持孔子学院等传统文化和道德载体的建设,甚至提出文化安全的概念,强调对本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宣传工作的重要性,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具足了新的复兴的契机。有关学者已经系统论述了将文化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指出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载体即“以文化为思想政治教育载体之意,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者充分利用各种文化产品并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寓于文化建设之中,借此对人们进行教育,以达到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的目的”。[4]p251传统文化理念对于当前大学生人格品质的培育,有着毋庸置疑的必要性,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可以考虑从如下方面加以推进:
   (一)在专业课程中融入传统文化因素
    大学专业课程的设置虽然数目众多,但均有融入传统文化理念的可行性方式。比如在婚姻家庭法学的课程中强调婚姻家庭中的孝悌之道,阐释正确的婚姻观;在伦理学的课程中强调传统伦理的重要性;在美学的课程中揭示“充实之谓美”的传统审美观,批判唯高富帅和白净美马首是瞻的低俗化、功利化审美观;在社会学的课程中强调传统道德对社会问题的救济功能;在经济学的课程中比较“消费刺激需求”和传统文化“量入为出”节俭型经济观念等,诸如此类在相关课程教学中体现传统文化理念,必然激发大学生对本民族文化的自豪感,使大学生的思想认识中充满正能量。
   (二)开展志愿者公益活动培养大学生的厚德
    大学生社团是高校中颇受欢迎的交际和学习平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设计丰富多彩的大学生社团活动,将传统文化厚德载物的理念融入其中,开展利益社会的公益活动,实现对大学生健全人格品质的培育。根据2013年度的统计,深圳大学校级助老、助学、助童特色服务及23个学院分会实现志愿服务日常化,参与义工19200人次、服务总时长达211200小时、3050多名弱势孤寡老人及弱势儿童受助。把学习传统文化和探望敬老院、捐助灾区和病患等社团公益活动结合起来,在公益活动中实践中华民族孝养老人、救助贫苦的传统道德。
    又如,紧贴社会需求,不断创新志愿服务项目,“鞋盒礼物送温暖”计划为广西贺州农村小学送去333份新学年爱心文具礼物;COP科技助老活动让老年人认识新媒体,学会新媒体,用新方式与子女沟通,300多位积极参与其中;“阳光妈妈”计划教授100多位失业单亲母亲手工皂制作,帮助失业单亲母亲掌握一技之长。所有这些公益活动如春风化雨般滋润着大学生的心田,孕育着大学生的厚德。
   (三)通过创新、创业实践培养大学生的自强精神
    大学生自强不息人格品质的培养非常重要,深圳大学团委在这一方面具有自己独特的经验。例如,经“挑战杯”支持孵化,通过校团委推荐、广东团省委推报、团中央专家评审和公示等环节,我校汪安泰老师带领的本科生科研团队研究的“动物新物种探索与发现团队”入选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励基金大学生“小平科技创新团队”。而针对青年学生创新创业的普遍性诉求,深圳大学积极组织开展以本学院学科为主、兼顾相关学科的学生课外学术创新和创业活动,2014年,立项总数达到404项,涉及学科范围不断扩展,作品质量不断提升。通过“走进企业”系列活动、建立就业创业见习基地等工作,大力开展就业创业服务,全面提升我校学生就业技能。在这样的过程中,锻炼了大学生热爱奋斗、用语创新、自强不息的人格品质。
   (四)服务社会搭建大学生修身和济世的锻炼平台
    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必须重视帮助大学生走出校园、走进社会和服务社会,使他们在这这个过程中把自己的修身和利益社会结合起来。在2014年度,深圳大学团委支持帮助加强大学生与社会联系,获得南山区宣传文化基金立项支持,为市民展示了17项文化演出。深圳大学艺术团曾随着南山区第十一届社区艺术节高校艺术周活动,举办了“声动荔海”专场晚会走进海上世界、花园城等社区,将深大学生艺术送到市民身边,受到了市民的好评和欢迎,扩大了学校及学生对社会的影响力,为学生修身济世提供了很好的锻炼平台。
   (五)关注生态保护,“天人合一”的人格境界
    深圳大学U站作为大运会的重要文化遗产,是我校师生志愿服务精神的集中体现,是我校建设“志愿者之校”的重要载体和平台。学校采取以月为单位,各学院团学组织申报运行的方式进行U站运作。全年共有13个学院、校义工联等14个学生组织共4296人次参与了U站服务工作,服务时长达8592小时。各义工组织结合自身实际,开展了“垃圾围城”环保宣传、“国际保护臭氧层日——环保知识有奖竞答”等共48项活动。全年共有3个学院、校学生会、校义工联等学生组织共1095人次参与了U站服务工作,服务时长达2190小时。在这样的活动中,帮助大学生关注环境污染治理和地球生态保护,培养大学生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理念。在这种基础上,有利于成就大学生“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唯一”的人格修养境界。
    四、结语
    西方历史上早期大学教育的精神和东方传统文化的理念在塑造青年的人格品质方面体现出相当程度的一致,柏拉图在《理想国》中主张既要培养青年在音乐、文学方面的气质又要重视青年体育方面的训练,将两种修养结合起来,以避免城邦的青年或者偏于孱弱或者偏于粗野。这种主张暗合了《论语》中揭示的“文胜质则史,质胜文则野,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之理想人格模型。源自于西方学科设置模式的我国高等教育实践正遭遇着传统道德和价值失落的危机,当此中国传统文化复兴之际,中西方文化和教育理念必将实现历史性的交互作用,把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理念落实到现代大学生的健全人格培育中去,既能从“文化自觉”的高度避免高等教育模式的“全盘他化”[5]p190,也将有助于培养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真正新世纪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张晔,秦华伟.人格理论与塑造[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6.
    [2]杨伯峻译注.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0.
    [3]袁祖社.四书五经(全注全译)[M].北京:线装书局,2002.
    [4]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5]费孝通.论文化与文化自觉[M].北京:群言出版社, 2007.

 

组织机构 - 政策公文 - 学生中心 - 工作交流 - 首页 - 系统管理

深圳大学关工委设计制作并拥有版权

地址:深圳大学学生活动中心309室 电话:0755-26534919 电邮:szuggw@sz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