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贯彻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方针,各项事业都有了蓬勃发展与提高。高等教育也实现了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随着高等学校招生规模的日益扩大,毕业生数量也逐步从2003年的212万增加到2014年的727万,就业竞争不断加剧,毕业生就业问题已成为国家、社会、高校与家长亟需面对的重要课题。
就业难问题的出现,也促进了我国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快速发展,各级政府、高校纷纷设立了就业指导机构对毕业生开展就业指导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首先,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要性得到普遍认可,从国家到学校都要求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其次,对就业指导是一门新兴交叉学科的认知得到普遍认可,哲学、教育学、社会学、心理学、人才学及系统科学等学科的研究成果都在就业指导工作中有着深广的应用;第三,围绕提供就业信息、就业政策、求职技巧及就业咨询等方面开展的工作对解决毕业生就业难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最后,就业工作极大提升了高校与社会合作的紧密度,就业指导工作已被推向社会需求的风头浪尖,将逐渐成为影响高校学科建设的重要因素。
立足广东,深圳大学地处经济特区,大学生的生源地特点、就业理念、就业环境与相对广阔的国际视野等方面存在着诸多特殊性,这些专属特质相对内地高校而言,为我校的就业工作增加了更多的压力,同时也带来了挑战与契机。
自建校以来,深圳大学本着毕业生不包分配、自主择业,双向选择,由学校提供就业指导的原则,于1986年成立了学生就业指导中心,走在了全国就业指导工作的前沿。20年后(即2006年)就业指导中心并入新成立的招生就业办公室。近30年来,就业指导中心按照国家和广东省有关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总体方针、政策和规定,在省教育厅和省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的悉心指导和支持下,在学校党委、行政的统一部署和校院两级就业工作队伍的共同努力下,坚持“以学生为本,精致管理,精致服务”的理念,致力于全面提高学生就业竞争能力,积极开展全程化职业发展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不论是在机制保障、创新措施及对新形势下出现问题的探索等方面,我校的毕业生就业工作都取得了可喜成绩。
针对新形势下就业工作所面临的新问题,深大积极探索,目前正在着手搭建“高校学生生涯发展与就业指导的需求驱动与资源协作模式”,在高校就业工作中运用“互联网思维”,通过使用(移动)互联网手段,引导支持学生群体组成“自组织”、建立“自媒体”,打造基于对专业、就业、职业有着共同“兴趣”、“需求”和“理想”的创新连接模式,整合现有的学校、企业、政府资源,形成有效、高效的资源配置,解决就业工作困境。
一、全校联动机制为就业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坚实保障
学校于1998年成立毕业生就业工作领导小组,确立了毕业生就业工作“一把手”责任制。落实了就业工作“一把手”工程目标责任制,健全完善了校院两级就业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就业部门与各相关职能部门信息沟通和工作协调协商,加强了对学院一级的就业工作责任落实的考核和督查,在机构、人员、经费、场地及制度等五个方面对就业工作给予了全面的支持和保障。
(一)全面组建深圳大学就业指导工作联动工作机制
1、就业指导工作是“一把手”工程,所以“一把手”负责制度的建立,是就业工作能否顺利开展的关键保障
我校在2013年6月份调整和充实了校级毕业生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健全和完善了校院两级就业工作领导小组。除根据校院两级领导和职能部门负责人的任职和分工变化做相应调整外,还增加了党委宣传部部长、团委书记、计划财务部主任、保卫部主任和校友联络部主任作为领导小组成员。并对学院就业工作领导小组的组成做了规范性规定,除了要求学院就业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由学院党政正职担任外,强调了分管教学工作和学生工作的学院领导都要担任领导小组副组长,并且规定成员要包括各系主任、辅导员、教务秘书和教师代表。
随着学校“一把手”工程目标责任制的落实,校院两级就业工作领导小组的逐步健全完善,学校招生就业与教学、科研、学生、宣传、计财、保卫、后勤、共青团、校友会等各有关部门的信息沟通和工作协调协商等均实现了高度统筹。
2、学校将毕业生就业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
2013年以来,学校每年召开两次全校性就业工作会议,分别就“毕业生就业促进工作”、“就业质量提升工程”、“学院就业工作督查”、“对毕业生就业需求进行针对性服务工作”等工作进行部署,并开展了学院就业工作经验的交流。同时,定期召开专题会议,分管就业工作的校领导与招生就业办公室、教务部、共青团、校友会等部门研究、布置就业工作;校领导还亲自出席毕业班学生座谈会,与学生就学业、就业、创业等问题进行面对面的沟通和交流。校长办公会议也将就业工作纳入议程,对全面提升就业质量工作进行研究和决策。
3、学校加强对学院就业工作责任落实的考核和督查
除了继续按照省教育厅的统一要求,由学校党委书记和校长与省教育厅签订“一把手”责任书外,我校还组织二级学院“一把手”与校长签订毕业生就业工作责任书,明确了各学院作为基层教学单位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提升毕业生就业质量的责任和任务。2013年6月,学校印发了《深圳大学毕业生就业工作督查指标体系(试行)》,自此开始了对基层学院毕业生就业工作进行年度考核督查和评先评优。
4、学校重视,将就业工作与“专业设置、招生计划”、与“学校人才培养工作”进行适度挂钩,统筹考虑,宏观决策
近年来,学校大力推动创新人才培养、本科教学提升、专业结构调整的改革和探索,为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给予充分的人力物力财力保障,社会实践计入学分,同时建立招生、培养、就业和学生管理联动机制,积极根据社会需要调整课程设置和学科专业结构。
(二)点面结合高效开展职业生涯教育与就业工作
学校树立并践行适应大众化教育的教育教学理念,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厚积薄发,经世致用;办学以育人为本,育人以素质为本,素质以做人为本;以素质教育为基础,以专业教育为主干,以教学质量为核心;培养素质好、基础好、上手快、转型快的事业骨干和创业创新型人才。
近年来,学校大力推动创新人才培养、本科教学提升、专业结构调整的改革和探索,为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给予充分的人力物力财力保障,社会实践计入学分,同时建立招生、培养、就业和学生管理联动机制,积极根据社会需要调整课程设置和学科专业结构。学校探索实施“校企合作培养模式”、“精英人才培养模式”、“精选班培养模式”、“实验室培养模式”、“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学术型人才培养模式”等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高度重视本科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实施聚徒讲学、设立开放实验室基金、设立教师OFFICE TIME制度、设立新生导师制、特设高端讲座教席等多项措施。
学校目前共设置72个本科专业,文理比较均衡,门类比较齐全,招生生源质量逐年升高,超过60%以上的生源超过重本线。建校以来,学校以深圳市产业结构调整与产业升级为导向不断调整优化学科专业结构,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创造了深圳高等教育与科学技术的局部学科优势。在专业结构调整的思路上,学校坚持“主动适应、突出特色、讲求效益”为基本原则,通过新建急需专业、改造传统专业、限制低水平低效益的专业、保护有实力的基础学科专业等措施,逐步建立与广东、特别是深圳社会经济和科学发展相适应、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学科专业体系和专业调整机制,有效提高学校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应性,更好地发挥高等教育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适应与推动作用。
学校建立了全程化的就业指导课教学计划,目前招生就业办公室面对全校学生开设了《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职业素质与能力拓展》、《就业指导》、《创业指导》、《创业实践与体验训练》五门公共选修课,覆盖大学生每个年级,五门课程共5.5个学分,100个学时/学期,从2006年至今已有13719名学生选修了课程。
2008年9月建立了深圳大学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教研室,专门负责全校就业指导系列课程的开发、教学、研究和师资培训工作,教研室目前有专职教师1名,兼职教师30多名。每门课程都有完备的教学大纲和课件,《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有校编教材,教研室经常进行互相听课和评估,《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和《职业素质与能力拓展》入选学校优秀公选课项目,《创业实践与体验训练》被学校评为重点资助教研项目。
二、以学生成长需求为导向的全程化、层次化、个性化的就业指导体系
(一)贯彻落实学校教育教学改革思路,主动将职业发展教育、创新创业教育全面融入人才培养体系
1、以学生需求为导向,建立全方位、针对性强的个性化就业指导体系,解决学生共性问题和个性问题
学校实现学生就业咨询辅导工作制度化和常规化。以学校就业网站为依托开发了个性化咨询预约系统,面向全校学生开放,提供就业政策与流程、职业测评报告解读、生涯规划与职业选择、简历制作与面试方法等方面的专业辅导,有固定的咨询地点提供个体专题咨询,就业指导中心前台接纳的学生咨询每年平均超过1万人次。学生和用人单位对学校就业工作满意度较高。
学校重视帮扶就业困难学生,定期进行全校摸底,对学业困难、经济困难、求职困难、心理困难等方面的学生进行地毯式摸底统计和个别约谈,针对不同学生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帮扶,通过辅导咨询、推荐单位面试,提供实习岗位,鼓励学生克服困难,积极就业。
2、针对环境特点,与时俱进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学校就业市场建设工作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注重有形市场,开拓无形市场,形成制度化、品牌化、日常化的校园招聘机制。学校出台规章制度规范校园招聘活动,免费为企业提供招聘面试场地和良好的服务。近三年接待539多家用人单位举办校园专场招聘会、宣讲会,举办各类大型招聘会30场,参会企业1664家,提供岗位26637个。
学校就业信息服务平台功能完备,提供就业信息、招聘信息等服务功能。近三年累计发布招聘信息9131条,提供岗位19400个。积累企业数据库4535家。有效的为毕业生和企业提供便捷的沟通服务渠道,受到广泛欢迎。
学校建立校级教学实习实训基地共205家,覆盖全校所有本科专业,投入年度经费1500万。就业指导中心牵头建立就业实践基地92家,录用学生近4000人,为毕业生就业提供实践岗位。
学校积极开拓市场,定期走访企业,对企业用人需求、岗位要求、毕业生的工作表现等方面的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形成工作档案;重视调动校友资源开拓就业市场,累积校友企业数据库429家,如腾讯公司、深圳市海岸商业管理有限公司等校友企业定期来校招聘。
学校就业工作以构建全程化就业指导体系为目标,促进学生个体全面自由和谐发展,重视在人性提升基础上的能力发展。就业指导以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为前提,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职业观。学校就业指导工作通过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使其肩负起对社会的责任,开展就业形势、就业政策宣讲,认真解读并贯彻落实国家就业政策,鼓励毕业生到西部去、到农村去、到部队去、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对毕业生开展谈心活动,了解毕业生的思想动向、求职进展情况;开展求职工作坊、一对一的咨询服务等。近三年,学校毕业生参加“西部计划”、“三支一扶”、“预征入伍”等基层服务项目130人。
学校建立了就业工作网站及就业信息管理系统(包括求职招聘系统、就业派遣系统、就业追踪系统、分类调查系统等),建立完善了国家、地方、学校、院系良性互动的就业服务信息平台和信息统计管理制度,及时收集、发布人才需求信息,较好地落实上级教育部门统计管理制度的要求;学校、院系及时掌握学生求职意向,并根据掌握的信息开展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服务;通过就业追踪系统,建立实名制就业进展状况动态管理机制,对本校毕业生就业进展情况进行跟踪和动态管理;定期按时向校领导、各院系领导公布就业进展相关数据;按时准确地向上级教育主管部门报送进展情况及真实有效的数据。
3、针对环境特点,与时俱进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在工作队伍方面,配备、培养一支精干高效、有事业心、熟悉业务、善于创新、认真负责的就业工作队伍;发挥好系主任、教师、班主任的作用。
在工作经费方面,保证毕业生就业工作专项经费的预算投入,加强经费管理,确保就业工作经费专款专用;对现有教学实践经费和学生工作经费使用项目进行规划设计,将职业发展与就业辅导等教育内容渗入教学实践和学生活动环节,多渠道利用经费资源提升就业工作成效。
在场地设施方面,结合学校基建规划,充分保障就业工作所需要的行政办公、综合服务、讲座、工作坊、个性化咨询、企业宣讲、用人单位面试、招聘展会以及计算机网络所需的房间、场地、设备。
在教研室建设方面,加强专职就业指导课程教师的配备,拓展兼职教师的队伍,加强师资培训,重视课程建设建设和教材建设,努力参与学科建设与发展。
在信息化手段方面,完善现有的网络信息管理平台,提高就业管理的信息共享和工作效率,创新和拓展就业信息来源渠道和传播方式,建设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网络辅导平台。
在就业实践基地建设方面,按照“盘活存量、提高质量,合理布局、规模适度”的原则,加强与存量基地企业的联系,在双赢互利的基础上创新合作模式,改善和提升基地运作成效,同时根据学校专业学科和毕业生就业去向分布,兼顾行业、地域和发展前景等因素,合理选择新合作企业,发展一个、建好一个。
在校园招聘平台建设方面,继续按照渠道多元化、服务专业化的思路,不断提高校园招聘的岗位数量和成效质量。
4、以人为本有的放矢,职业生涯教育与就业工作取得的成绩
学校立足特区,高度开放,锐意改革,形成了“视野开阔,注重实际,热衷创新,崇尚竞争”的人才培养特色。涌现了马化腾、史玉柱、周海江等一批创新创业型杰出人才,为特区乃至国家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作出了贡献。
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得到提高,学校近年参加各类重要比赛如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挑战杯”等高水平学科竞赛中取得优异的成绩,获得多项国家级奖项。例如:法学院2006级法学专业学生在第51届“Jessup”国际法模拟法庭大赛全球总决赛进入全球24强,创造了中国大陆代表队的历史最佳成绩;艺术设计学院2005级服装设计系学生作品《点-线-面》获中国服装协会主办的2009年第17届中国国际青年设计师时装作品大赛“金奖”。仅计算机与软件学院近年就获得各类创新成果奖项95项,如:2011年在中国计算机学会举办的第一届全国互联网创业大赛的5个获奖团队中,我校有2个团队获奖;获2011年度百度之星全国十强;2011年度腾讯互联网应用开发大赛全国一等奖1项、三等奖2项,获奖数量在全国高校中与华南理工大学并列第一;ACM亚洲区预选赛多次获银奖、全国机器人大赛——机器人武术擂台冠军赛一等奖、二等奖及三等奖各1项;广东省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一等奖3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11项等。
近三年,学校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持续稳定,就业地区集中在深圳市(超过90%),本科毕业生就业初期平均月薪达3327元,显著高于广东省平均2134元的水平。近三年共有130位毕业生参加“三支一扶”、参加农村教育硕士,西部计划和山区计划等国家和地方基层服务项目。
2008~2010年超过99.8%的毕业生对学校教学总体评价满意,超过99%的毕业生对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水平、教学效果等表示满意,超过98%的毕业生对学校专业设置、课程设置等表示满意,超过90%的用人单位对我校毕业生评价满意,超过90%以上的用人单位对我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表示满意。
学校定期开展毕业生信息追踪反馈,常年不定期开展毕业生求职意向调查、求职过程调查、创业意向调查等各类专题调研,针对每场招聘会开展用人单位和毕业生的调查追踪等。2011年学校专门针对人才培养、课程设置、用人单位反馈等专题委托第三方专业咨询的麦可思公司对我校2011届毕业生进行信息反馈追踪调查。
在科研方面,学校积极鼓励就业工作人员研究性的开展工作。近三年,学校招生就业办公室就业工作人员在公开学术刊物上发表就业创业相关的学术论文42篇,其中核心期刊12篇。主编或参编就业课程教材4部。承担各类省厅级、市级、校级的就业创业相关课题18项。学校连续两届在全国职业规划大赛中获得全国一等奖,广东省职业规划大赛总冠军、优秀组织奖、优秀指导老师奖等多项奖项。
学校高度重视学生就业创业工作,逐步形成自身特色,得到学生、家长、用人单位和社会舆论的认可,2010年12月,深圳大学被广东省教育厅授予“广东省就业工作先进单位”荣誉称号。
三、 拟构建高校学生生涯发展与就业指导的需求驱动与资源协作模式
(一)现阶就业指导面临的困难和挑战
目前,就业指导工作面临着诸多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首先,学校生源主要是一本考生,也有部分深圳生源的二本考生,因此,学校办学既要兼顾大众化教育背景下普及性教育,也要为精英学生脱颖而出提供快速发展的平台;
其次,受限于国家统一的招生录取方式以及学校的办学资源,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未能进入与自身兴趣、爱好、理想相适应的专业进行学习。这些学生中,有的对所学专业不感兴趣,有的完全跟不上对专业学习的要求,而能够成功转专业学习的人数有限,使得一些学生对学业、就业感到较大压力;
第三,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的覆盖面不大,指导内容与学生需求存在一定程度的脱节;
第四,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学生家庭经济状况普遍提升,一定程度造成学生在就业上的经济压力下降,部分学生群体存在就业紧迫感不足,择业标准苛刻,导致就业率水平不高。
第五,客观存在企业招聘热情高但学生应聘热情低的情况,校园招聘渠道对就业的贡献率(目前水平在20%~25%)有待提高;
第六,离校未就业群体与学校、政府的就业促进措施粘度不高。
根据上面的分析,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存在这样一种现状:毕业生方面、用人单位方面和学校方面、政府方面虽然都有促进就业的主观愿望,但是在需求、措施、资源、信息渠道、价值观方面不能很好的对接,各方都在使劲,但是客观上都存在使不上劲的情况。
(二)构建高校学生生涯发展与就业指导的需求驱动与资源协作模式展望
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科技不断发展的背景下,针对当代大学生出生和成长于互联网时代这一群体特征,拟“构建高校学生生涯发展与就业指导的需求驱动与资源协作模式”(以下简称“需求与协作模式”),在高校就业工作中运用“互联网思维”,通过使用(移动)互联网手段,引导支持学生群体组成“自组织”、建立“自媒体”,打造基于对专业、就业、职业有着共同“兴趣”、“需求”和“理想”的创新连接模式,整合现有的学校、企业、政府资源,形成有效、高效的资源配置,解决就业工作困境。
需求与协作模式将在以下三个方面起到不可估量的积极作用:
首先,有利于实现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将“互联网思维”应用于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不是在目前的工作方式、渠道、手段、资源上简单地增加“互联网元素”,而是在整体工作中以“互联网思维”重构工作机制,创新组织机构、工作流程、资源配置,以实现“以人为本”的目标——促使每个学生实现其特有的自身价值,促使每个学生自己为实现自身价值努力,促使有共同“兴趣”的学生群体为实现自身价值相互帮助和促进,并从而促使社会整体进步和价值提升。
其次,有利于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将“互联网思维”应用于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将有效提高需求和资源的充分配对,使学校现有的就业工作更有针对性地服务和满足学生生涯成长需求,也使这些资源的利用效率得到极大提升。
最后,有利于形成人才培养的质量反馈调整机制。将“互联网思维”应用于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将形成不同培养阶段、不同培养环节、在校期间与毕业就业后的信息反馈,从而动态地调整教学和培养的内容,作出适应学生需求、用人单位需求、社会发展需求的调整和改革。
为高校适应互联网时代改革提供示范和探索。“互联网思维”不仅应该在企业中广泛应用,高校也应该正视和重视这一时代趋势,改变人才培养的线性思维模式,让每个具体的个人有着不同的成长发展的机会。就业工作的“互联网思维”创新,可以为高校各方面的改革提供示范和探索。
深圳大学就业指导工作已构建了平稳、高效、良性的运作平台,并结合国内与本土实际,不断总结、积极面对各种变化与新的挑战。学校已从 2014届毕业班学生开始,探索实施对毕业生就业需求进行针对性服务的工作。
对毕业生就业需求进行针对性服务是指在充分了解和调研毕业生对求职就业的期望、技巧、困难、困惑等需求的基础上,对各类就业需求和困难的毕业生群体进行精确定位,有的放矢地制订应对各类需求和困难的就业帮扶措施和服务方案,精确面向相关受众群体发送服务信息,开展就业帮扶工作。
随着针对性工作的细致深入,深大各学院和学校各有关职能部门将坚持“精致服务、精致管理”的工作理念,改变粗放型的就业服务模式,推进工作务求精细、准确、全面,切实提升毕业生对就业服务的满意度。同时,这也是以聚焦毕业生真实需求的方式,定位和瞄准就业困难的毕业生,进行群体细分和个案跟踪的帮扶工作模式。
毕业生就业指导针对性服务与“需求与协作模式”结合的尝试,或将为深圳大学就业指导工作的又一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