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大学关工委
首 页 > 工作交流 > 最新动态 >
组织机构
学校关工委
学院关工委
政策公文
本校公文
政策文件
工作交流
最新动态
经验交流
党建园地
调查研究
学生中心
学生事务
热点话题
走访校友
康盛人生
首 页
最新动态
 

第十四章 社区育人——高校社区文化建设初探

作者:姜慧颖 来源:本站 浏览数: 发布时间:2017-12-27 20:16:58

 

    我国高校普遍实行寄宿制,全日制普通高校在校生基本都是住宿在学校学生宿舍。即使是高校实行后勤社会化改革,引进社会力量建设学生宿舍,或者租借学校邻近民居作为学生宿舍,也都实行统一管理。因此,高校的学生宿舍区,就成了学生聚居的区域。引入“社区”概念,建设高校学生社区文化,也便成为高校培育人才的一条新途径。
    一、高校社区文化的基本内涵
   (一)社区与学生社区
    “社区”(Gemeinschaft)这一概念最先是由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提出来的,他认为,社区是基于亲族血缘关系结合而成的社会共同体,是由一定数量的具有基本相同价值判断和取向的同质人口所组成的社会共同体。在这个共同体中,其成员互帮互助、互相照顾,彼此间关系密切,人与人之间不同的社会关系网在其中交织,最终实现相同的社会利益。①中文的“社区”一词是在20世纪30年代由费孝通为首的燕京大学的学生从英文的“Community”中翻译过来的。它的初始含义就是指人们生活的共同体和亲密的伙伴关系。社区,其含义中一个重要的部分,就是这个“com-”,它和“commune”、“communion”有共同的词根,就是“共同的”、“一起的”、“共享的”,也就是一群人有共同的感受,共同关心的事情,也常常有共同的命运。
    高校学生社区是近年来高校改革与发展的产物,是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后勤社会化改革以及学分制的逐步实施而出现的,目前学生社区的概念已被引入高校并逐渐为大多数人所接受。高校学生社区不等同于社会上的普通社区,但又区别于传统的学生公寓。由于环境、对象、使命的特殊性,高校学生社区有着自身特定的内涵。高校学生社区主要是指以学生宿舍为中心,包括学生食堂、文体活动场所、商业服务网点等在内的课堂学习之外学生生活、自学及群体活动的校园特定区域。伴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以往的课堂教育已经不能满足当代大学生增长知识、提升能力、人际交往的需要。社区日渐成为学生获取信息、交流思想、沟通情感的窗口。社区不仅成为学生生活休息的场所,更成为课堂的延伸。
   (二)高校社区文化
    高校社区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学生社区为依托,以文化活动为载体,社区内学生和管理人员长期互动、共同创造和认可的有鲜明时代特征的文化现象的总和。②高校社区文化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是体现大学生的主流思想、价值观念与行为方式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及行为文化的总和。
    高校社区文化具有独特的育人功能,这是高校学生社区文化与其他组织文化的最大区别。高校学生社区不同于一般的城市社区,它不仅仅是供人们居住、娱乐、休闲的场所,同时还是青年人聚集的地域空间,是培育青年学生的特殊育人场所,因此高校社区文化具有开放性、多元性、民主性、自治性等特征。
    二、高校社区文化建设的意义
    高校社区文化是社区发展的核心和灵魂。社区文化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升华校园文化、提升思想教育实效性中,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社区文化的建设是超功利主义的,其出发点是学生的发展,最终服务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社区文化是大学文化育人的重要载体
    以文养心、以文育人、以文化人,文化育人是时代的呼唤。学生社区文化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一所大学的精神实质,社区文化作为大学文化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大学教育管理中的作用日益凸显,逐渐成为大学文化育人的重要载体。通过良好的社区文化环境和文化氛围,高校学生社区文化将大学精神和大学文化潜移默化地内化为社区学生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促进社区学生的健康成长。
    高校学生社区文化建设,是大学文化育人阵地的延伸和拓展,其根本目标是要实现高等教育的最终追求,即人的发展。大学是一个专业塑造的过程,也是一个人格修炼、精神丰富的过程。高校社区文化通过社区各种物质载体和精神氛围引导社区学生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让学生在潜移默化、耳濡目染中实现自我教育、自我提高和自我完善。发展社区文化,可以强化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习惯,可以增强学生在社区内的归属感,提高学生的幸福指数。高校要结合青年学生特点,使社区成为学生温馨舒适的家园和自我提升的精神乐园。
   (二)社区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社区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文化为社区文化提供土壤和基础,社区文化丰富和创新校园文化的形式与内容,二者有一定的共性,相辅相成。作为重要的校园文化阵地,学生社区应该营造健康、热烈、积极向上的社区文化氛围。社区文化建设的目的是为了给大学生的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文化环境,它将使身在其中的学生受到影响,这种影响有时更甚于在课堂中学到的知识。
    作为校园文化组成部分的社区文化本身有着辐射的功能,社区文化的好坏直接带动着整个校园文化的发展。培植并形成良好的社区文化氛围对社区学生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价值观念会产生很强的导向性,能使得大学生对社区和校园文化产生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宿感,从而增强社区这个生活共同体的向心力,形成一种特有的凝聚力量。良好的社区文化是无声的命令,是不成规章的行为准则,它能使学生自觉地约束自己的思想言行,抵制和排除不符合社区制度的各种行为,营造健康和谐的校园文化。
   (三)社区文化建设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成效的重要途径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公寓管理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学生公寓是学生常生活与学习的重要场所,是课堂之外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工作和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 ③文化的渗透实质上是思想的渗透。大学生社区文化具有潜移默化的教育功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离不开社区文化环境这个重要载体,高校学生社区文化建设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
    高校学生社区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独特的平台和渠道。加强社区文化建设有利于发挥学生社区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渗透性和吸引力,从而更好地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学生社区环境与教学区环境相比而言相对宽松,在相对宽松的环境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能凝聚大学生的思想,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营造健康稳定的社区育人环境。加强高校社区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把培育社区文化与培养人才融为一体,让学生们在参与社区活动中,在社区文化的潜移默化影响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全面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文化素养。
    三、高校社区文化建设普遍存在的问题
   (一)重物质文化建设,轻精神文化建设
    陈平原教授曾这样说过:“大学以精神为最上。有精神,则自成气象,自有人才。” ④高校的组织特殊性决定了其文化首先应表现为一种精神的文化,育人的文化。高校社区的建筑等物质基础绝非只是简单的物质存在,社区的物质存在是社区文化的载体,社区文化可能因已渗透在一砖一瓦、一草一木中而产生想象不到的感染力,成为无可替代的宝贵的教育资源。我国现在高校里的许多社区,虽然外观的形态越来越现代化了,处处高楼耸立,一派繁华景象,但社区物质基础的内涵是否有相应的变化?社区的精神文化是否有所积淀?这是令人质疑的。许多高校对学生社区文化建设尚不够重视,学生社区建设只强调“硬件”建设,重视物质环境的改善,却忽视“软件”建设,忽视了学生社区的育人功能,不能正确指导学生社区文化建设,使学生社区的建设偏离了育人的目标。许多高校在老社区的改建和新社区的扩建中容易丧失多年来形成的校园个性,社区景观环境建设常常千篇一律,缺乏创新,忽视了社区人文景观的营造。无社区之“神”的社区之“形”即使外表再壮观,也只是虚有其表。仅靠现代化的条件支持,再美的社区也不可能成为洋溢着人文气息、生命气息的精神家园。没有文化的滋润护养,社区的物质只能流于表面化、空壳化。
    社区精神文化是抽象的、看不见摸不着的,检测其优劣的标准也远不如社区物质文化那样直接、明确。精神文化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在社区建设过程中,部分高校领导目光往往仅停留在物质文化这个层面上,从而使社区的精神文化发展得不够全面、深入,也使得物质文化的建设缺乏明晰的目标。如果高校社区的建筑只是钢筋水泥的堆砌,而没有展现出物质文化设施的精神文化意义,那么也只是见其形而不见其神。应该说,离开了社区精神文化建设,单纯的物质文化建设就失去了它的应有之义。虽然物质文化是社区文化发展不可缺少的基础和条件,但精神文化才是社区文化的深层内核,也是物质文化建设的最终目的。学生社区基础设施建设的目的应该是使它成为承担精神文化的载体,更好地发挥其育人功能。
   (二)重管理轻教育与服务,社区文化育人性缺失
    许多高校在社区管理方面形成了一套严格有序的规章制度,以此来约束学生在社区中的行为,以便更好地管理社区学生。比如社区一般有统一断电熄灯时间,常设置有统一的门禁制度、卫生制度、用电限制等,社区管理人员的主要职能也集中在规范化管理社区。在社区制度文化建设上,当前的社区制度多是自上而下由管理部门制定并要求学生严格遵守,管理层在制定制度时很少征求学生的意见,社区制度在监督、反馈、效果评价等环节都不够完善。多数学生只是被动遵守,缺乏了解社区制度的热情和遵守制度的自觉性。应该说,这对于规范社区管理、稳定社区秩序起到了有效的作用。然而,社区管理人员纯粹以管理者的面目出现,无法与学生深入交流,更谈不上做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了,使学生与社区学生工作队伍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育人为主”的社区文化建设目标与“以管为主”的传统社区管理目标的冲突不断加深,限制了社区文化功能的发挥。
    社区管理是为了维护社区秩序,但社区的稳定和秩序是为了更好地实现以学生的成长为本的理念。有制约性的制度的初衷并不在于约束,而在于引导,引导学生养成规则意识,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引导学生往积极的方面发展,这本身就蕴含着教育的成分。所以,所谓的管理并非只是单纯的管理,对学生的管理绝不是像管理机器那么简单,在学生管理中,教育至始至终都是第一位的。社区规章制度的制定必须广泛征求学生的意见,通过协商、沟通机制,使规章制度能为广大学生所认可,只有这样,规章制度才能真正发挥约束大学生不文明行为的作用,进而调动大学生参与社区建设的积极性。因此,只有加强人文性的制度文化建设,重视社区文化建设的教育服务职能,才能真正实现社区文化育人。
   (三)社区文化建设的认知度、参与度不足
    很多高校的领导和在校大学生把学生社区简单定位于学生生活、休息的场所,把大学生社区建设定位为硬件环境的改善,没有把学生社区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来看待,忽视社区的文化建设,学生也缺乏积极参与社区文化建设的主动性。目前高校学生社区文化建设有过强的行政色彩,学生社区的管理人员起着主导作用。而学生社区的另一主体一一在校大学生往往处于被动状态,他们对社区文化发展决策和实施的参与性较低。社区文化的建设往往都是自上而下地进行,高校与学生互动性较差,学生被动地接受高校社区文化的影响,导致积极性不高。另外,社区文化建设出现了部分追求声势的形式主义工作,社区文化建设多以开展学生文体娱乐活动为基本手段,人们简单地认为社区文化就是轰轰烈烈的娱乐活动,将社区文化建设停留在浅层次文化的活动上,往往丢失了社区文化的育人性,忽视了社区学生的精神需求。
    社区文化建设并非只是某个管理部门的责任,浓郁丰厚的社区文化建设需要依靠师生员工的整体努力,需要调动相关部门和广大师生参与社区文化建设的积极性。那种认为社区文化建设只是某个部门的责任的狭隘意识,是目前社区文化建设不尽人意的重要原因,也是阻碍社区文化建设进一步发展的最大障碍。只有广大师生充分认识到自己在社区文化建设中应负的责任,才能从根本上改进社区文化建设的现状。
    四、加强高校社区文化建设的路径探析
   (一)回归生本理念,打造人文社区
    学生社区取代单纯宿舍区是高等教育大众化、教育体制改革及后勤社会化的必然要求。然而,加强学生社区建设必须理解推行社区管理的真正意义,而不是打着“社区建设”的旗号依然做着传统的宿舍管理工作。学生社区并非只是简单的学校给学生提供的住宿环境,社区管理也并非只是传统的对宿舍、水电等硬件设施的简单管理。学生社区取代单纯宿舍区的目的在于逐步实现高校在宿舍管理上从对物的单一管理转向对人的综合培养,变“以物为中心”为“以人为中心”。⑤
    因此,学生社区建设应回归生本理念。坚持生本理念,就是要把握大学生的思想规律和心理状况,以学生需求为导向,鼓励学生参与社区管理,倡导采用引导、激励、启发、反思、内省等方式,引导学生成人成才。回归生本理念强调把学生作为一个平等的主体,作为一个服务的对象,站在学生的角度来实施管理。一味地强调学生的服从性而忽视其独立性、自主性和建构性,易造成在社区文化建设中对学生主体性和主体地位的忽视,影响学生参与社区文化建设的积极性、自主性和能动性,导致学生主体无法与其他管理主体形成高效的管理合力,不利于社区文化建设的有效开展。因此,需要转变“管理者主导与学生从属”的思维模式,确立以生为本的理念。为此社区学生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发展的目的,尊重学生的权利,鼓励学生民主参与,并积极引导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和自我教育。
    回归生本理念意味着为了贴近大学生的生活与思想,必须把满足学生多方面的成长需要放在首位,从学生视角去看待学生社区文化建设,必须了解学生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学生普遍关心的问题是什么,学生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学生未来的发展方向何在,学生发展的需求是什么等,为学生提供更加完善的学习生活服务。当然,以学生需求为导向并非意味着要盲目地迎合学生的任何需求,学生工作者应加强引导,充分研究学生的心理诉求,才能建立起与学生心理沟通的桥梁,主动成为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引导者,并努力激发学生的内力,使其转化为建设学生社区的动力。社区文化建设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倡导人文理念,培育人文精神,把“塑造人”和“提升人”作为学生社区文化建设的根本目标,并将其贯穿于社区工作的始终,打造一个和谐向上的社区文化环境。
   (二)倡导全环境育人,营造积极健康的社区氛围
    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帕夫雷什中学》一书中说过,用环境,用学生创造的周围情景,用丰富的集体精神生活的一切东西进行教育,这是教育过程中一个微妙的领域。高校学生社区文化就是这样一个微妙的领域。学生社区是大学生人文精神养成的重要载体,社区的人文环境不仅对于大学精神的培养有重要的意义,而且为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自我实现提供有利的社区环境。积极健康的社区氛围会使大学生自然而然的受到感染和熏陶,这种熏陶会在学生的价值观、精神状态和行为习惯中反映出来。学生在其中接受熏陶所形成的精神动力,不仅会对他的学习和生活产生影响,而且会对他的将来产生影响。环境作为“隐性课程”是一门鲜活的、立体的、形象的能切实感受到的内容丰富的教科书,有利于激发学生对真、善、美的追求,促进人格的自我完善,自觉规范日常行为,养成高尚情操。社区社会生态的优劣对学生的人格塑造、道德取向、行为规范、心理品质和文化认同有着深刻的影响。良好的学生社区社会生态实质上是营造一种有利于学生成长与发展的社区环境。
    因此,高校社区作为培育和教育学生的重要场所应尽可能地去创造一个有利于年轻人成长的育人环境,帮助学生在社区中产生良好的内心体验,这种体验能够成为促使学生主动学习并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的重要因素。这就需要注重发挥自然景观的陶冶功能、人文景观的熏陶功能、规章制度的规范功能、文化氛围的引导功能以及人文关怀的发展功能,落实学生社区全环境育人的目的。
   (三)加强社区文化建设的组织管理力量
    1、建设高素质的社区学生工作队伍
    很多高校由于对学生社区的组织建设和管理队伍建设不够重视,学生社区往往成为管理和教育的“盲区”,主要体现在思想政治辅导员数量不足、社区党团组织建设不完善、社区大学生自我管理缺乏组织和引导、社区管理和服务人员整体素质偏低等。事实上,社区文化建设需要社区学生工作者的“引领”,建设高素质的社区学生工作队伍是高校社区文化建设的保证。学校应充分认识到学生社区工作队伍的重要性,保证队伍的人员有足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同时要加强社区工作人员的学习和培训工作。高校学生社区的管理人员必须具备教育服务青年学生的热情,具备良好的道德修养,具备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具备敏锐的洞察力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备应对学生突发事件的能力等。社区工作人员应该与学生建立平等民主的关系,既要教育引导学生,又要关心帮助学生。通过巡视宿舍,或与学生谈心,引导大学生营造健康和谐的宿舍文化,及时地发现学生情感和生活等方面的问题并进行积极引导。
    2、加强学生自我管理队伍建设 
    良好的社区文化不是自发形成的,更不是某个管理部门一蹴而就的政绩工程,它需要一代又一代的师生精心营造和维护,而学生就是社区文化建设的中坚力量。现代大学生精力充沛、思想活跃,具有强烈的主体意识和社会参与意识。只有充分发挥学生在社区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才能逐渐树立起主人翁的精神,增强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才能主动承担责任维护社区的环境。广大学生既是“教育、管理、服务”的对象,又是“教育、管理、服务”的主体。因此,高校社区管理要求建立“三自”机制,加强学生自我管理队伍建设,改变学生在社区管理中从属和被动的地位。社区的主体是学生,社区的育人对象也是学生,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把建设社区、美化社区和塑造社区形象的任务转化为广大学生的自觉行动,是社区育人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因此,在大学生社区管理中,必须尊重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
    自治是社区的本质特征和基本原则,学生社区自治可以模拟真实社会生活, 增强全体大学生的公民意识和社会适应性。社区管理部门应引导学生参加到社区内的公共事务,增强学生的社会公德,并培养起学生对社区的归属感。创建“三自”机制,鼓励学生参加学生社区的管理,可以增强学生的责任感,使学生通过组织活动锻炼才干。通过学生骨干的管理作用,潜移默化影响更多学生自觉遵守社区的各项制度。和谐社区不是没有问题,更不是回避问题、压制问题,而是要有通畅的渠道来解决问题。在遇到问题时,大学生不能选择沉默,而应学会参议和处理,并逐步养成自觉遵守社会公德、遵守制度法规的良好行为习惯。因此,高校社区管理不是单单依靠规章制度、法规条例等外在强制力,更重要的是依靠人的内心力量,从反思自省中产生一种内在的驱动力,激发人的主动性、积极性。这种内驱力将对学生的外在要求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行动,能够促使大学生主动遵守规章制度,并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学会共同生活。
    五、深圳大学推进社区文化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一)构建契约化社区管理模式,推进民主管理文化建设
    学生社区不仅是大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人际交往的公共空间,而且创造并遵守相应的社区规范,强调社区认同感,能够培育青年大学生的公民意识、公共参与能力、担当精神和社会责任感。深圳大学学生部学生社区管理中心推行《深圳大学学生住宿协议书》,强化学生住宿契约精神、法纪观念和自律意识。社区管理部门将以往《学生住宿守则》中对学生提出的要求和注意事项变成契约中一条条具体的条款,是学生入住必须履行的义务。同时,管理部门也建立起自身的义务履行体系,将以往的日常事务量化、程序化,变成契约中管理部门对学生的承诺,从而切实地体现出双方在主体上的平等关系。学生在入住社区前与社区管理中心签订住宿协议,以书面契约的形式明确双方的权利与义务,明确了社区管理中心管理服务的具体内容、学生住宿费用的支付、违约的责任以及争议的解决方式等。协议一经签订就具有了法律效力, 受国家法律的保护和制约。通过订立契约, 管理部门的工作才有章可循, 依“约”行事。契约签订之后就成为社区内学生主要的档案材料, 也是联系、制约双方最重要的法律文书。管理部门的一切工作均以契约为依据和出发点, 日常的工作成为一种遵守和维护契约的行为。契约化管理体现了高校教育中的“双主体结构”,尤其是在校园生活领域, 全面实现了学生与管理部门在生活事务中的主体对等性。
    同时,为了打造学生社区的人文景观,引领学生学会过社区共同体生活,学生社区管理中心组织有关人员,拟定了“深圳大学社区学生公约”,推进学生社区规约化管理,引领学生在阳光规则下平安、健康、快乐地过社区共同体生活。此外,经过广泛搜集、汇总、研究本校及其他高校宿舍管理方面相关规定,学生社区管理中心在后勤部原《深圳大学学生宿舍管理办法(讨论稿)》基础上起草修订了《深圳大学学生社区住宿管理办法》初稿(下称“办法”)。该办法针对学校因机构调整造成的业务流程变化进行了具体规定,明确了各部门权责,优化了学生住宿流程,增加了对住宿生权利、义务的规定,对加强社区学生工作起到积极作用。
   (二)打造品牌文化活动,建立社区文化建设长效机制
    社区管理部门通过开展包括影视、书法、音乐、体育等在内的一系列活动,来规范学生社区的生活秩序,丰富学生在社区的文体生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活动主要立足于学生社区来开展,让同学们在社区文化活动中感受青春、展示自我、体验快乐、学会成长。
    社区文化系列活动旨在营造宽松、健康、活泼的社区文化氛围,打造社区文化品牌,寓教于乐,以社区文化活动引领同学们快乐地过社区共同体生活。学生可以在活动中扩展友情、提高人际交往能力、活动组织能力等。社区管理部门还将进一步组织大学生开展丰富多彩、高雅健康的社区活动,增强学生社区文化的思想性、教育性、实效性,达到社区文化的育人目标。
   (三)建设学生社区自治文化,倡导大学生自我管理
    通过选拔一部分优秀的研究生和高年级优秀本科学生干部,担任社区兼职辅导员,进驻学生宿舍,与学生同吃、同住、同学习,重点发挥社区兼职辅导员在宿舍逐一巡检和安全隐患排查等方面的“全天候”、“全覆盖”作用。同时,引导学生党员骨干融入社区生活共同体中带头做事、多做事、做好事。通过培育一大批优秀学生党员骨干,以朋辈的身份走近普通学生,开展党员骨干“朋辈教育”帮扶活动,发挥党员骨干在规则纪律教育、困难帮扶、情绪疏导、矛盾化解、舆情引领、危机管控等方面的“正能量”。学生社区管理中心还将学生党员骨干(支部书记)动员组织起来,扎根学生社区,协调落实学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开展夜间作息巡查、宿舍卫生检查等义务性、志愿性工作,寓自我教育、自我管理于自主活动之中。
    社区还在各学生公寓楼建立了学生楼长——学生层长——学生舍长组成的学生自我管理组织。通过选拔一批品学兼优的学生干部担任学生楼长、层长,实行学生干部逐级负责制,协助社区辅导员排解学生中的矛盾,并积极组织开展各类活动。学生楼长、层长与广大社区同学经常进行沟通,增进了学生之间的信任和理解,增强了学生们的集体意识和和谐意识。
   (四)完善社区服务文化,打造和谐人文社区
    学生是教育的主体, 是学生社区服务的主要对象。生活在社区内的当代大学生的需求不断多元化,他们不仅追求舒适的住宿环境,同时也有更高的文化品质要求。他们期待在传统的住宿生活区域得到消费、活动、学习、锻炼等多样服务,探寻休息活动、课堂延伸、能力提升的新场域。
    深圳大学学生宿舍以斋、楼为单元,这也是学生社区的单元,是社区文化的载体。营造各具特色的斋文化、楼文化,是学生社区文化建设的基础。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学生,在同一所斋、同一栋楼中,共同生活,相互学习、相互交流,取长补短。深大在学生中倡导并营造友爱、包容、上进、和谐的氛围,培育积极向上的斋楼文化。为进一步美化提升深圳大学学生社区的休息生活环境,营造温馨舒适的社区文化氛围,学校在学生社区设立“学生之家”。为引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学校还开辟了社区报刊阅览室及配套使用的自修室,为学生就地就近、充分利用时间多读书创造了条件,给学生提供更加完善的学习生活服务。社区管理部门还在各楼栋入口及走廊悬挂名人名言板,在公共场所张贴文明标语、书画条幅等,以营造高雅的社区文化氛围。这不仅为学生社区文化建设增添了一道道亮丽的人文景观,提高了社区文化品位,更主要的是起到了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教育效果。
    此外,用心、悉心经营新媒体平台,逐渐融入青年学生,吸引学生并影响学生。在新媒体时代,社区学生工作者不断加强对新媒体的学习和认识,提高自身运用新媒体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能力,努力为学生们带来更多的正能量。同时,在社区硬件的建设上也不断提升服务意识,加强“以学生为本”的人性化设计理念,切实解决学生在社区生活中可能遇到的实际困难,让学生在优质的服务中体会社区大家庭的温暖。

    【参考资料】
    ① 中国大百科全书[M].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2:1251.
    ② 李成超. 高校学生社区文化建设刍议[J].中国高等教育,2012(10):57.
    ③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文献选编(1978—2008)[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8:26.
    ④ 陈平原. 大学何为[M].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120.
    ⑤ 时长江,徐绪卿. 论高校学生社区独特的育人功能[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3(06):37.

 

组织机构 - 政策公文 - 学生中心 - 工作交流 - 首页 - 系统管理

深圳大学关工委设计制作并拥有版权

地址:深圳大学学生活动中心309室 电话:0755-26534919 电邮:szuggw@sz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