诞生于改革开放试验田,与特区共成长的深圳大学,已经走过31年的历史。当年筚路褴褛南下创业的教授们,都已退出教学科研第一线。目前,深圳大学有离退休教师干部600多人。老教授们壮心不已,他们没有归隐山林,颐养天年,含饴弄孙,而是自觉自愿继续献身教学科研、人才培养,不断发挥余热,使晚年焕发出更绚烂的光彩。
一、尽心尽力做好关心下一代工作
关心下一代工作是党中央十分重视的一项全局性工作,也是老教授、老干部等“五老”发挥余热,多做贡献的大平台。深圳大学很好地利用这一平台,充分发挥老教授们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众多老教授以很高的热情,尽心尽力地做好关心下一代工作。他们在大学生和青年教师中讲好中国故事、弘扬中国精神、传播中国好声音,推动大学更好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深圳大学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成立于1999年,创会主任吴泽伟同志是原深大党委书记,广东省老教授协会常务理事。后来他长期担任关工委的顾问,如今已经80多岁,但依然很关心青年大学生成长,2012年荣获广东省“全省教育系统关心下一代工作突出贡献奖”。当年第一位调入深圳特区的教授杨金彪,从副校长位置上退下来之后,接棒担任第二任深大关工委主任,2009年卸任之后,继续担任关工委顾问,热心关心下一代工作。
2009年,原深大党委副书记王宋荣、原副校长梁桂麟和原校党委委员李梦梅三位老教授担任关工委领导,他们着力于建立起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积极配合主渠道开展工作,充分发挥“五老”优势和独特作用、符合青年大学生成长需要的科学化、常态化、持续化工作机制,受到师生的接受和欢迎。他们亲自为大学生开设讲座,亲自撰写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共圆中国梦的文章,组织“老少共话中国梦”等系列活动,创建“一联三会五组”的关工委工作机制。在他们的带领下,关工委工作越来越好,老教授们工作热情越来越高。吴俊忠、张忠建、杨移贻等老教授经常为学生开设讲座,向青年学生讲历史讲传统、传思想传精神,用自己的人生经历和专业知识教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热爱祖国,立下远大理想,刻苦学习专业知识,提高人文素养,成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老教授褚可邑、梁莉等积极参与教学督导工作,他们深入课堂,与教师学生交朋友,协助相关部门做好课堂纪律和考风考纪的监督管理,帮助青年教师改善教育技能,提高教学质量。储可邑老师不但坚持到教学第一线现场督导,而且进行深入调研和思考,认真写了8万多字的督导日记,对教学中的问题写了10多篇针对性很强的意见和建议,向有关部门反映,并结集出版,对提高教学质量、帮助青年教师成长起到很好的作用。关工委还十分重视开展课题调研,充分发挥老教授、老学者科研能力强的优势,创建关工委工作特色。多年来,梁桂麟、林英陆、杨移贻等老教授围绕学校中心工作,组织老教师对学生政治理想信念、家庭困难学生资助、就业问题、消费问题、勤工俭学以及师范教育改革等进行过深入细微的调查研究,为有关部门的科学决策提供了有用的信息。在去年关工委和学校学生工作部、团委、离退休办公室共同举办的“荔园师生共话中国梦”系列活动中出版的专辑中,王宋荣、梁桂麟、吴俊忠、杨移贻、黄云森、褚可邑、林英陆、邝缵枢等老教授,纷纷撰写文章,对学生进行“中国梦,青春梦”教育,引导学生去寻梦、筑梦、追梦、圆梦。
二、默默奉献教学科研
大批退休的老教授退而不休,继续奋战在教学科研第一线,其中在科研上的表现尤为突出。
谢维信教授今年70多岁了,他退出领导岗位之后,继续主持ATR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智能信息处理研究室,担负多项重大科研项目,并培养博士研究生。他主持的项目“防空兵多传感器组网空情信息系统”于2009年获“中国人民解放军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项目“多源空情综合应用系统”于2010年获得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军队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苏东斌教授是我国知名经济学家,他的“劳动者价值”、“新社会主义论”等学术观点和“以开放促改革”等政策主张,以及从1983年8月至今被《新华文摘》全文转载的19篇论文,在中国经济学界有一定的影响。他退休后,即使已经确诊身患癌症,仍然致力深圳大学理论经济学学科建设,殚精竭虑,死而后已。
何道宽教授在退休之后,每天凌晨3、4点钟起床工作。近十年来横翻译了30多部影响比较大的译作、40余篇外语教学、中国文化、美国文化等论文,跨文化学、人类学、传播学、语言学、跨文化交际学、社会学、心理学等领域,译作40余种,逾1000万字,为我国翻译事业做出了贡献。2010年何道宽教授荣获中国翻译协会颁授“资深翻译家”称号。
郁龙余教授退休以后,建立并主持印度研究中心,致力于中印文化交流。他的著作《梵典与华章》对中印文化交流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成为温家宝总理访问印度时送给印度总理的礼物,并获得第四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以他为第一作者的《中国印度诗学比较》获得2006-2007年度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董立坤教授退休后组建并主持深圳大学港澳基本法研究中心(2013年卸任),并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港澳研究所担任高级研究员,他的《中国内地与香港地区法律的冲突与协调》、《香港特别行政区法院的违反基本法审查权》分别获得第四届深圳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和教育部第六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
章必功、吴俊忠等教授退休后笔耕不辍,出版学术专著。杨移贻教授退休后,出版了《特区大学、窗口大学、实验大学——深圳大学办学实践探索》和《学术是大学的逻辑起点》等学术著作。
三、老有所乐,歌唱我们伟大祖国
由李梦梅、黄云森两位老教授领衔,带领学校离退休的老教授、老干部、老同志,组建了“秋韵”艺术团,积极传播中国好声音。艺术团的声乐老师和艺术指导是退休的声乐教授叶桂兰。目前,这个艺术团已经拥有超过100名成员,有合唱队、舞蹈队等。他们每周定时训练、排练李梦梅教授已经年逾70,依然以矫健的身手活跃在舞台。她是舞蹈队的灵魂人物,民族舞、踢踏舞跳起来不输年轻人。老同志们在一起唱歌跳舞,其乐陶陶。他们经常参加学校的艺术节的活动和慰问演出,通过他们的歌声,传递革命热情,传递对真善美的追求,深得广大师生好评。最近他们远赴厦门与当地老干部“金秋”艺术团举行联欢和交流,演出合唱、独唱、钢琴独奏、舞蹈等节目,得到很高的评价。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深圳大学老教授们在退休之后,继续在立德育人、科研学术上积极工作,勤奋不减当年。他们的精神和取得的成绩,犹如满天红霞,璀璨夺目。
深圳大学 叶霜红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