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5月12日,在学校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的指导下,艺术设计学院党委、关工委组织学生党支部40多名党员赴武警“沙头角模范中队”开展党日活动,参观中队英雄史展览和中英街历史博物馆。虽然同学们已十分熟悉深圳,但多数人还是第一次来到威武神秘的边防支队和浓缩中国近代百年史的中英街参观考察。大家增进了对严于律己且又多才多艺的边防卫士的了解,收获了对中国近代百年巨变的认知,更感受到了自己对于国家和社会发展的一份历史责任。
中英街上永不褪色的旗帜———边防六支队十三中队
在关工委杜与钦老师的带领下,同学们来到了此行的第一站,武警边防六支队十三中队——“沙头角模范中队”队部。刚刚步入大厅,院党委副书记何军老师就作了动员讲话,他要求同学们从中英街和边防支队的发展史中,了解中国近百年的历史巨变,感受中国人的尊严和幸福是与国家的盛衰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作为大学生、未来设计师、一名光荣的党员,更应该承担起对国家和集体发展的一份沉甸甸的责任。一番话坚定了同学们此行对历史的学习信念和态度。大家紧跟着十三中队王教导员的脚步,认真聆听他精心的讲解,沉浸在沙头角“中英街”百年历史巨变中。
“日出沙头,月悬海角。”沙头角由此而得名,驰名海内外的“中英街”就坐落在沙头角。中英街上,祖国大陆和香港居民的店铺分列街道两边,每天这里游人穿梭往来,生意兴隆,呈现出一派祥和安宁的景象。但这里既是两种社会制度的交汇点和分水岭,也是中西文化的交汇点和碰撞点。宁静的港湾潜藏着暗流,一些犯罪分子将这里视为一夜暴富的“风水宝地”,偷渡、贩毒、贩枪……官兵们时时面临着各种违法行为和糖衣炮弹的侵袭。43年前,广东边防总队六支队十三中队进驻中英街时,有人断言他们将“红着进去,黑着出来”。然而,43年过去了,该中队严守边境,服务群众,深得人民群众的一致好评,成了中英街上永不褪色的一面旗帜。1996年,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十三中队“沙头角模范中队” 荣誉称号。
参观完十三中队英雄史展厅,同学们深深感受到了那段艰苦岁月中十三中队官兵们迸发出来的高尚品格。随后,王教导员带领同学们参观武警战士宿舍,整齐、清洁、朴素,充分体现出部队铁一般的纪律。在大家的鼓动下,十三中队一名班长率先给同学们示范了叠军被,而学生支部副书记、空军退伍战士戴聪同学也不甘示弱,上场挑战,一场战士与学生的叠被互动,令军营内掌声笑声此起彼伏,其乐融融。
然而,铁骨铮铮的十三中队官兵不仅纪律严明、军事过硬,也有着自己的爱好和才艺、梦想和追求。中队战士“武乐团”为同学们演唱了多首激情四射的原创歌曲。他们曾在2011年大运会开幕式上精彩亮相,军中梦想是“我要上春晚”。乐团精彩的演出让同学感受到当代军人多姿多彩的军中生活,为表示对中队的敬佩之情,一位女同学在短时间内完成一幅警官速写,当场赠给王教导员,再次赢得掌声一片。
警钟长鸣,勿忘国耻
紧接着,同学们跟随刘副中队长的脚步来到此行的第二站——参观中英街,在领略“购物天堂”魅力的同时,认真听着警官讲述中英街的故事。1898年刻立的“光绪帝24年中英地界”的界碑,将沙头角一分为二,东侧为华界沙头角,西侧为英(港)界沙头角,故名“中英街”。1899年6月9日,在英帝国主义武力逼迫下,李鸿章与英国驻华公使窦纳乐在北京签订了中英《展拓香港界址专条》,条约规定将九龙半岛及附近海域租给英国,期限为99年。香港回归后,这里仍为“一国两制”分界线的标志。中英街长不足0.5公里,宽不够7米,街心以“界碑石”为界,街边商店林立。因需办理特许通行证才能进入“中英街”,故“中英街”被称作特区中的“特区”。
走到中英街的尽头,同学们在讲解员的引导下参观了中英街博物馆。中英街历史博物馆原为中英街历史纪念馆,是盐田区政府投资兴建的一座专题性地志博物馆,比较全面的记录和反映了中英街的百年沧桑。大家通过博物馆珍藏的图片和文物,看到了腐败没落的清王朝统治下的那段最黑暗、最屈辱的历史,也看到了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及九七香港回归后,中英街双边居民生活和贸易来往的巨大变化,纷纷表示,国家的快速崛起令我们感到十分自豪;落后就会挨打,强大才有尊严,作为学生党员应该更加努力学习,充实自己,用自己的学识为社会和国家的强盛做出更大的贡献。
此次“中英街之行”,在思想上、理论上、实践上都是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当活动结束时,同学们强烈要求在警世钟前合照——警钟长鸣,勿忘国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