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东大学校园内有一位年过七旬的长者依然往返于各个校区,和近2000名学生保持着经常联系;一位慈祥和蔼有着57年党龄的退休老同志,把大学生当做朋友和子女来关爱,与他们论理想、讲礼仪、谈道德、聊人生,指导他们怎样做人、怎样学习、怎样适应环境,教导他们怎样全面发展;一位精神矍铄的老者始终在用自己的点滴努力,老有所为,发挥余热,奉献社会……他就是山东大学“五老”志愿者张彦方老同志。2006年,他被山东省教育工作者协会授予全省先进工作个人;2010年被山东省关工委评为全省“三项活动”先进“五老”辅导员;建党85周年和建党90周年时被山东大学评为优秀共产党员。面对别人的赞扬之声,他常常摇头说:“我没有做啥,只是愿意和学生在一起,高兴为青少年做点事。只有这样,我才感觉自己很年轻,感觉自己很幸福。”
让大学生如沐春风
张老说得最多的是:“思想道德教育,说到底就是教人如何做人处世。”他有过从事政治辅导员和党务工作的经历,退休后便拾起老本行,义务做有关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工作,为大学生的成长“护航”。
尽管张老在工作期间担任政治辅导员时有过对学生的习惯、性格和心理特点的了解,但他还是坚持读书看报,坚持剪辑报纸,坚持记录读书笔记。他不断更新有关教育、心理、礼仪等知识,运用“望闻问切”的方法,有的放矢,指导学生成长、成才。由于他的出色工作,2006年山东大学正式聘请他为学校的学生德育指导教师。他经常与学生在一起谈抱负、论前途;指导学生如何珍惜青春年华、如何适应大学生活;告诫学生要学会勤俭朴素、乐于助人,待人处事要讲礼仪。在健全学生品格和培养学生文化素养方面,他主动自愿发挥自己的余热,深深地影响和教育了一大批学生。
他常说:“身为一名学生德育指导教师,我深感肩上责任的重大。”他也坦言,“现在80后、90后的新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欠缺凸显,更需要我们老师在生活的点滴中给予纠正和指导。”
他从新生入学起,就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的培养。学生的宿舍,校园的操场,学校的食堂,都成了他与学生交流沟通的平台,成了他对学生进行指导的课堂。这种和风细雨地教育得到了学校领导的赞誉,赢得了许多学生的尊重。或在校园相遇,或在食堂吃饭之时,他与学生亲切交谈是那样的自然与融洽。在交流的过程中,他从接送客人、接递东西、问候语等点滴细节和蔼地纠正同学们待人处事、日常言行中的不当之处。同时,他还潜移默化地帮助同学正确认识社会、看待人生,正确处理好国家利益和个人利益的关系,鼓励大学生们自立自强,刻苦学习,学好本领报效国家。许多同学都把他的家当成了第二课堂,当成了交流思想、提高素质的“智慧屋”。
张老经常成为山东大学多个学院的学生毕业典礼、主题班会、成人礼、入党宣誓、学生社团活动的特邀嘉宾。药学院的小刘说:“张老师来到我们学院参加活动,我们都愿意和他在一起。我们都是铁杆的‘张粉丝’,我们顶张老师!”张老已经说不清有多少场了,他谦虚地说,大概有百余场吧。
通过这样的活动,张老向大学生宣讲爱国主义、革命传统、文明礼仪等,用生动的语言、现实的事例对大学生进行内容丰富、生动活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在他看来,强调思想道德教育和文明礼仪教育对一名大学生而言至关重要。从点滴小事中关爱他人,养成良好习惯,在生活细节中塑造一个人的思想道德修养,对大学生走上工作岗位打下良好的基础。
让大学生快乐翱翔
作为山东大学的学生德育指导教师,张老除对在校大学生进行礼仪、感恩方面的教育以及思想道德教育辅导外,还积极开展大学生的心理疏导工作,与大学生谈心,为他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解疑释惑,指点迷津。
张老发现了这样一个现象:“有的新生初入大学,对于环境的改变不能及时调整,就会在全新的大学生活中迷失方向,出现一系列的心理问题。”针对这一情况,每年新生入校期间,他都亲临迎新现场,为新生“把脉”。
没有架子的他,有时走进新生宿舍,有时在学生班级座谈互动交流,有时邀请同学到家中做客……这样与新生亲切交流的方式,一下子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使他们一入校就感到大学像家一样的温暖。
他认为,在新生初入校时对他们进行及时而正确地引导和心理沟通,不仅有利于新生尽快适应新的环境,以积极的心态面对之后的军训、学习生活,甚至对其整个大学期间的学习、生活都有积极影响。他说:“正是这一原因促使我每年都坚持做迎新工作,至今从未间断。”
从2001年起至今,张老接触的同学已超过15000余人,包括本科、硕士、博士等不同层次的学生。有的同学入学时学习优秀,后来因谈恋爱、沉迷网络而逃课,考试有几门功课不及格;有的因为失恋而对生活失去信心和勇气,甚至有轻生的念头;有的生活、学习方向不明确、终日无所事事……针对同学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他都会因材施教,区别对待,分类帮扶,进行心理疏导。他总是不厌其烦地与他们促膝谈心,帮助他们提高认识,共同探讨解决方法;他总是想方设法帮助解决问题,使同学们尽快摆脱困扰,投入正常的学习、生活。正是在他的热心帮助下,许多同学迷途知反,甚至还挽回两名同学的生命;有多名同学走出逆境,走出苦恼,政治上走向成熟,生活更加充满信心,学业上取得进步;有的还光荣的加入了党组织,有的以优异的成绩获得奖学金,有的保送研究生、出国留学,有的找到了满意的工作……这些都是张老最高兴的事情,最快乐的事情。每当谈及这些,他的脸上都充满了欣慰与自豪。
跟学生交流与沟通,对学生的心理疏导与帮助,使得张老与广大学生之间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和友谊。学生的联系方式,他已经记满了两本通讯录。他有一本相册,里面都是学生赠与的照片,有学生与他的合影,有学生自己的生活照,有学生出去旅游、或在西藏工作拍摄的美景,还有学生的婚纱照……
说到平日里的学生,包括在外地或出国工作、攻读学位的学生,他们的拜访与问候,逢年过节的祝福,张老说起最多的两个字,便是“欣慰”。有的同学在天气变化时打电话或发短信嘘寒问暖;有的同学在父亲节特意打电话、送贺卡祝福他——节日快乐、身体安康;还有多名学生家长特意从黑龙江、辽宁、江苏等外省赶到他家里表示问候和感谢。每谈及此,他的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光彩。现在,他还继续和同学们保持着联系,使关爱在无限延伸。
让大爱之旅不停顿
张老对感恩,有自己的理解和感悟:“一个人不仅要懂得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更要懂得感恩社会、感恩国家。”他正是怀着这样一颗感恩之心,踏上了回报社会、关爱他人之路。
张老出生五个月之时,他的父亲积劳成疾病故。老家房无一间,地无一垅,无家可归。他的母亲领着两个姐姐,抱着他到处流浪讨饭维持生计,经历坎坷,命运多舛。至到抗日胜利,家乡解放,才分得房屋、土地,有了安稳的家,过上了好生活。每每回忆这段经历,他就感慨良多,“没有党、政府的关怀,没有家乡父老的哺育,没有学校的培养,就没有我今天的一切。”尽管退休之前曾经在省文化教育委员会和大学的不同岗位上尽心尽力、兢兢业业地工作,但他始终感觉自身对国家、对人民回报得少,做得还不够。正因如此,在2000年退休后,身体和精力尚可的他决定老有所为,力所能及地为党、人民和社会做一些有益的事情,多关心需要帮助的人。
张老关心国家发展,关注社会民生,每当国家遇到难事,他都影响和带动周围人一起为国分忧。近年来,张老先后为汶川灾区捐款1000元、交纳特殊党费2000元,为玉树灾区和舟曲灾区各交纳特殊党费2000元,还为其他灾区和关心下一代捐款3000多元,共计10000余元。1976年唐山大地震时,他曾经带领山东医学院73级学生前往唐山进行医疗支援。当汶川灾区、玉树灾区和舟曲灾区发生后,他仍有前往的想法,只因力不从心,只能通过捐款来表达自己的一片心意。
张老对学生格外大方,慷慨解囊,时常拿出自己的养老钱来资助贫困学子,但对自己却格外的苛刻,甚至有些“吝啬”。平时他一贯生活简朴,剩饭菜不舍得扔,新衣服不舍得买,一台电子显像管电视机跟了他十几年,跟了他自己几十年的旧家具快成老古董了。就是这样一位老人,把节省的钱用于奖励和救助品学兼优的家庭贫困或突发变故的学生。他用生动的实例鼓励他们克服自卑心理,支持他们勤工俭学,自立自强。为了让他们更好地学习,健康地成长,他还经常邀请这些学生到家中做客,嘘寒问暖,像亲人一样给予他们无微不至的关怀。从每个月给困难学生补贴生活费,到春节时为学生准备回家的路费……他现已资助了多名品学兼优的经济困难学生,共捐助钱物约20000余元。难怪有的学生说:“张老师不是亲人胜似亲人。他让我明白了世上还是好人多!”
张老对困难学生的资助并不局限于山东大学的学生。他还通过假期大学生下乡支教团代他资助农村的困难学生3000余元。闲不住的他多次到几个县的中学和自己的母校为师生做“谈人生,讲礼仪,讲道德”报告,同时为品学兼优、生活困难的学生提供奖助学金3万余元。他还向母校提供奖助学金,为母校尽自己的一份力,表达感恩母校之心。
他的奉献之举得到各方面的认可和广泛赞誉。对于自己所获得的荣誉,他总是说:“我在服务学生,奉献社会的路上还会继续走下去,直到心力不济为止。我也希望能有更多的人关注下一代青少年的成长,给他们一个更好的环境,更多的帮助。因为,祖国的未来,属于他们……”
(更新于 2013-04-26 20:1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