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大学关工委
首 页 > 工作交流 > 经验交流 >
组织机构
学校关工委
学院关工委
政策公文
本校公文
政策文件
工作交流
最新动态
经验交流
党建园地
调查研究
学生中心
学生事务
热点话题
走访校友
康盛人生
首 页
经验交流
 

开平市沙塘镇下丽村有个“知青之家”

作者:周春峰 来源:广东省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 浏览数: 发布时间:2014-05-11 23:11:11

 

 

日前,天降小雨,开平市沙塘镇下丽村迎来了一群特殊的客人,包括江门市关工委主任王曙星、副主任石锦钊,他们有着共同的经历--曾经都是知青。其中,王曙星于1968年11月至1974年10月,在下丽村担任生产队、大队干部。曾经轰轰烈烈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早已沉寂,但是,对于亲历者而言,那是一段永远抹不去的记忆。

下丽村,是江门市著名的知青下乡劳动锻炼村,该村的“知青之家”,是当年知青生活、住宿的地方。类似这样的建筑,广东省内仅有两栋。新的村委会大楼建好后,“知青之家”大楼将独立出来。江门市关工委一行到访,就是为了商讨“知青之家”的建设,并初步达成共识--建立集国防教育、劳动教育等于一体的青少年综合素质教育基地。

 

王曙星曾编著了《随感录》,里面收集了部分知青的照片。

情怀


一段无法忘怀的历史


    下丽村位于沙塘镇北部4公里处,从沙塘镇驱车到达仅需5分钟。记者随江门市关工委一行来到了这里,走进村口右拐,抬头可见一红砖碧瓦、古色古香的牌楼,前行约500米就可以看到一栋白色外墙标着“知青之家”的两层小楼。
   “当时,很多村都分配了知青,但只有我们这里建起了‘知青之家’。”下丽村村委会主任劳健枢介绍说,下丽村是江门市有名的知青点,“知青之家”是当年知青生活、住宿的地方,类似这样的建筑,广东省内仅有两栋。
    时光回朔至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当时的下丽村又是怎样的一番景象呢?“这里是山乡,依傍着叠书山,每当春风送暖,山上山下,郁郁葱葱,翠竹与桉树争高,同松树共茂,显现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沿着山脚,向四面拓展开去,是一层层的稻田,风过处,泛起阵阵碧波,瓜田菜圃,鹅黄黛绿,更是生意盎然……”酷爱读书、做笔记、写感想的王曙星,把当时的情形用文字记录了下来。
    事实上,当时的生活并没有如此诗情画意。
   “当时的生活很艰苦,为了解馋,一帮年轻人打着手电筒去捉青蛙。还有一次,大概是凌晨4点,知青将宿舍里窜出的蛇打死后,煮了吃,不过吃完全部拉肚子……”那时,劳健枢20岁左右,和知青们一起抓鱼、抓鸟,一起吃住,相处时间短的约两三年,长则十来年。正是在这段艰苦并快乐着的青葱岁月里,他和知青们产生了“比兄弟还要亲”的情谊。

 那时,王曙星挑着水稻走上几公里路到村部;那时,他曾向支部提出办好图书室教育青年人的建议得以实施;那时,他还从顺德县大良公社近良大队红英生产队引进了300斤“日本白”水稻良种……

 

 

初定位


   发展旅游条件不成熟


    如何建设、利用好“知青之家”?

知青历史值得追忆,知青历史引人好奇,这成了不少地方发展旅游业的卖点。放眼全国,倡导“体验知青文化,重温当年激情岁月”的口号,“知青回乡游”、“知青体验游”的景点早已存在,其中,安徽黄山、辽宁盘锦等地的“知青游”较为有名。
   “下丽村开发知青旅游不太合适。”石锦钊分析认为,“一是宣传力度不够,二是价值不大。”尤其是后者,他进而解释说,首先,经历过知青历史的人不多;其次,“知青之家”规模不大,配套简单,除了一栋楼宇之外,较少亮点,参观者即便在此参观,也很难留下来促进当地经济;再则,知青们即便想看,但大多年事渐高,出行不便;还有,“知青之家”只是沙塘镇、开平市的一个知青点,影响力有限,很难吸引外地的知青过来参观。
   “之前,镇政府和碉楼公司一起开发旅游,还花钱对‘知青之家’进行了装修。一开始,有不少知青过来参观,有的知青还专门远道而来,后来,参观的人数越来越少,再加上资料也保存得不够完好,‘知青之家’慢慢丧失了旅游的功能。”劳健枢说。

 沙塘镇人大主席黄焜辉告诉记者,“知青之家”如果能和丽洞泰山村委会的状元祠结合起来做旅游的话,可能还有些亮点,但现在条件还不成熟。

 

 

再定位


   知青历史与教育需求结合


    在王曙星眼中,在下丽村下乡的时候虽然很辛苦,但增强了体魄,磨练了意志,真正接触到了群众。

“1968年11月7日晚上9时多,我住进了下丽村的农户家,11月8日就开始下地割禾。”尽管已时隔40多年,但当年的情形,王曙星仍然历历在目。在其眼中,这是一段无法忘怀的激情岁月,劳动是最深的一道烙印。延伸开来,知青们的生活,经过了劳动锻炼,接了地气,贴近了群众,以劳动为切入点,可将知青历史与教育需求结合起来。
   “很多学校的老师和我讲,他们想开展劳动教育课,但没有土地,下丽村就可以提供这样的场所。”石锦钊表示赞成。
沙塘镇中心学校校长冯惠清认为,针对城区的初中生可能更合适一些。

 开平市沙塘镇节推小学的杨校长则告诉记者,该校尽管有一个100多平方米的劳动实践基地,但是有300多名学生,人均面积显然不够,如果能有更大的基地,当然更好。

 

 

方向


   建立示范性


综合实践基地


    一心想着建设好“知青之家”的王曙星,留意到一份文件--“转发教育部办公厅财政部办公厅关于组织实施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支持示范性综合实践基地项目并下达2011年工作任务的通知”,里面提及,“本项目的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仅支持地级市教育行政部门进行示范性综合实践基地建设”,“2011年我省可申报示范性综合实践基地项目1个……凡符合申报条件、但因指标有限未能上报教育部、财政部的项目,明年我省继续申报时将予以优先考虑”。
    据王曙星介绍,目前,广东省内已经批准了三个示范性综合实践基地项目,分别位于韶关、茂名、汕尾三市,今年,暂时还没有市提出申请,所以,开平市、江门市应极力争取。
    那么,建立集国防教育、劳动教育等为一体的青少年综合素质教育基地,究竟能给沙塘镇、开平市乃至江门市带来什么?
在王曙星看来,一是能提升青少年的综合素质。他以陈景润举例说,青少年除了学习科技文化知识之外,理应具备一定的劳动能力、生活能力,而政府部门、教育部门需要做的工作之一,是为他们提供这样的场地。
    二是有助于“创文”。据其介绍,“创文”有一项硬指标,就是地级市必须配备一个示范性综合实践基地。
王曙星说,目前这项工作正在“走程序”,同时需要解决的,还有土地方面的问题,因为,示范性综合实践基地要求政府部门无偿提供90亩至150亩土地,即便一切顺利,审批下来起码也需要一两年时间。
   “我们形成了一个共识,那就是尽力办好这个基地。”王曙星告诉记者,这是着眼于未来的想法,但立足于现在,却有两项工作要做。
    一是完善“知青之家”的展览室。记者留意到,2010年10月12日,江门市委书记刘海到大西坑知青场参观时,发出感叹,赞其知青文化保存得好。
   “大西坑近城,知青们可以骑着自行车返城,而下丽村远离城市,吃住主要在农户家。”王曙星认为,就地理环境而言,下丽村比大西坑更为偏远,条件也更艰苦,在此方面,意义更加凸显,也应保存好知青文化。
为此,他建议,通过征集当时的知青物品,进一步完善“知青之家”的内容,同时,相关部门应大力支持“知青之家”的修缮工作,据悉,该项目的资金缺口约为30万元。
    二是就综合素质中的一个重要点--劳动着手,逐步推开教育活动。“有一个老板,今年在我们这里承包了一百多亩地,明年,要承包两百亩地,主要以种植蔬菜、魔芋为主。”据劳健枢介绍,目前,下丽村已经具备接待学生劳动的能力。

□江门日报记者 周春锋

 

 

 

 

(更新于 2014-05-11 23:17:44)

 

组织机构 - 政策公文 - 学生中心 - 工作交流 - 首页 - 系统管理

深圳大学关工委设计制作并拥有版权

地址:深圳大学学生活动中心309室 电话:0755-26534919 电邮:szuggw@sz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