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学院举办人文论坛第541期讲座
2024年12月11日上午10:15,深圳大学人文论坛第541期“叙事的本质”讲座在粤海校区举行。本次讲座的主讲嘉宾是傅修延教授。傅修延教授,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云山工作室的首席专家,其著作《济慈诗歌与诗论的现代价值》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他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西叙事传统比较研究”,曾三次获得教育部人文社科奖,八次荣获江西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
讲座伊始,傅教授提出:“人是会讲述的动物,我们的讲述决定了我们的身份,我们在讲述中认识并塑造了自己。”他以诺贝尔奖为例,阐释了讲述的意义:“每次诺贝尔奖的公布都意味着世界又多了一个历经艰辛终获成功的故事,对获奖者而言,这是他们被全世界倾听的绝佳时机。”
紧接着,傅教授介绍了叙事学的优势。叙事学能够精确区分相关概念,因此该领域的许多理论突破都与其擅长的二元区分有关,例如将“话语”与“故事”区分开来,为研究故事的叙述方式开辟了新天地;将“作者”与“叙述者”区分开来,解释了“不可靠叙述”现象;在此基础上,将“谁看”与“谁说”区分开来,有助于辨识叙述中“感知”与“声音”之间的复杂关系。傅教授还提到了叙事学的研究现状,指出西方叙事学家奠定了叙事学的学科基础,而中国的叙事也起源于较早时期,研究中国叙事的学者更需要构建自己的概念体系。
傅教授提到,讲述与叙述、叙事的微妙区别在于讲述更个人化、更感性、更根本,更具符号活动性质。中国的叙事即讲述故事,因此“叙”是关键。繁体“叙”字的左旁“余”与房舍有关,右旁“支”(又作“又”)表示手的动作,这一点决定了该字的空间意味。《说文》释“叙”为“次第”,段注说“古或假序为之”,这些都含有依序排列的意味。由于“叙”有“序”义,“叙述”在过去常写作“序述”。由此可以得出结论,叙事的时间排列和顺序至关重要。
接下来,傅教授进一步探讨了叙事的起源,指出早期人类就有一种“拟态认识”,智人被认为是唯一真正能够模仿的物种。我们之所以能用语言谈论世界,是因为我们能通过指称关系,即通过特定类型的词语去“钩住”世界上的事物,将它们带入与他人的互动中。杰罗姆·布鲁纳曾说,文学小说并不指称世界上的任何事物,而只是提供了事物的含义。正是那些从叙事中抽取出来的事物含义,使得后来在真实生活中的指称成为可能,如阿Q、哈姆雷特、贾宝玉等。
傅教授以学者布鲁纳研究女孩艾米的语言样本为案例,提出人类本身便是人类所讲述的事物,而叙事也是人与生俱来的能力。案例中,两岁女孩艾米的父母在她床下安装录音机,记录了她每晚睡前对自己一天活动和第二天计划的自言自语。这些录音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心理学家布鲁纳分析认为,艾米的语言发展受到了“叙事能量”的推动,并且表现出了“叙事感受力”,即使她尚未掌握完整的语法,也能感觉到讲故事所需的元素,并尝试找到正确的表达方式。因此得出结论,人类需要先学会叙述才学会说话,无讲述便无记忆。
在这一基础上,傅教授继续引申理论。他提出,“To tell or not to tell”等同于“To be or not to be”,讲述即成为,如果不讲述,那就是不存在。讲述无可替代,只有通过讲述,我们才能理解和接受生活中发生的一切。我们并不在意自己经历了什么,更在意的是这些经历如何被讲述,这就是人们为什么要把奖状、证书和过往照片挂在墙上的原因。诗人穆里尔·鲁凯泽说“宇宙由故事而非原子构成”,意指讲述塑造了我们眼前的世界,否则人与万物都是天地间一粒粒灰暗的微尘。事实就像是被讲述者修改之前的“原稿”,“原稿”经多次讲述后定型为“正稿”,即讲述者的记忆。有了“正稿”后,“原稿”自然会被抛弃。因此,要讲好中国故事,就要理解叙事的本质,并更灵活准确地运用叙事本身。
讲座最后,学生们积极向傅修延教授提问,就叙事的概念、讲述与叙述的关系以及如何更好地讲好中国故事等问题和傅教授展开深入交流。傅教授耐心解答,现场氛围热烈,讲座在一片掌声中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