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大学关工委
首 页 > 学生中心 > 热点话题 >
组织机构
学校关工委
学院关工委
政策公文
本校公文
政策文件
工作交流
最新动态
经验交流
党建园地
调查研究
学生中心
学生事务
热点话题
走访校友
康盛人生
首 页
热点话题
 

大学值得读下去吗?

作者:王进 来源:科学网 浏览数: 发布时间:2014-06-05 21:53:02

       关于读书与成才的关系,俞敏洪有个分类:“人大致可以分成四种,不会读书但是会做事,不会做事但是会读书,会做事又会读书,不会做事又不会读书。前三种人里面都有伟大的诞生,所以如果不会读书也不要紧,不要放弃自己。但千万不要做第四种人。”按照通行的成功标准,俞敏洪自然是成功人士,所以他“不会读书不可怕,不会做事才可怕”的观念自然有市场,引发很多青年人对于大学值不值得读的疑问。

亚里士多德认为:“教育是富人的装饰品,穷人的避难所。”这话放在当今社会,却不见得正确。以前我们常说“知识改变命运”,“知识就是力量”,“知识就是财富”,这些说法其实都是一个意思,就是如果不上大学,那就一辈子受穷。古人也常用“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来鼓励那些“为稻粱谋”的读书之人。可是经济浪潮来袭时,人们发现很多富人都未曾受过教育。他们在发家致富时真不需要那么多受教育的经历,反倒是家财万贯后急于“补”个学位,甚至不得已在学历上屡屡造假以正视听。个别心虚的富人更看重的是教育机构颁发的文凭,那可以作为遮羞布藏污、纳垢、包丑,还能掩饰自己的愚昧与无知,更能在“文凭崇拜者”面前充当饱读诗书之士。而现在上大学者,在高等教育产业化的大旗下,一入学立刻就变成穷光蛋,原本储蓄的一点点家产全都贡献给高校用于新校区建设或各种各样的教学评估接待、学科竞赛之中。教育固然还扮演着富人的装饰品,不过这是在富人已经成为富人之后的事情;于穷人而言,当赚钱成为办教育的目的时,教育已演变成罹难地,穷人要想避难已不可得,能以健康之身体、理性之思维和阳光之心态跨出大学校门,已属“不幸中的万幸”。如果负债一身尚且未能完成学业,抑或毕业就失业,那就只称得上“不幸中的不幸”了。

以前上大学,因为毕业后有确切的保障,并能实现“鲤鱼跳龙门”,所以关注的是通过高等教育获得什么;现在上大学,因为高考前就知道大学只是人生可有可无的一个驿站,读了不见得有出息,不读未必会倒霉一辈子,所以考虑的是不上大学究竟会失去些什么。成都女孩玲玲考上大学本科,但其父固执地认为“读书无用”,“捡垃圾都比读书强”。他算了一笔经济账:4年时间,读书须花销8万,去打工可挣8万,一进一出合计16万,而大学毕业月薪最多不过3千,读大学注定是一次“失败的投资”,还不如把学费和生活费拿去买房或开店,既不浪费钱又挣到了人生经验。这种“新读书无用论”的抬头并非个案。南宁街头卖艺的小男孩,其父就认为,“孩子没读书,未必是文盲;读了书,也未必能成才。街头卖艺的赏钱收入,足够生存开支了。”这些父亲“读书再多也无用、赚钱要多才管用”的反智倾向,看似愚昧短视,却折射出高等教育的培养质量对于“知识改变命运”的另类解读----一所高校若不能真正履行培养人的责任,一名学生若没有想清楚读书的真正目的,读完本科也许比不读更糟糕。而且城乡之间的教育不平等,使得农村家庭出身的大学生更多滞留在普通院校,而具有农村背景的普通本科毕业生,恰恰是就业最为困难的群体,这加剧了“读大学不值得”这种观念在农村的蔓延。同时,当一个人接受了高等教育,却难以实现从社会底层向顶层迁徙流动,有人坚持认为:理智的做法不是继续留在学校,而是寻求其他可行的上升通道。

以前的高等教育属于教育投资,现在的高等教育是教育消费。投资和消费都对品牌有偏好,所以报考名牌大学者总是人满为患。但品牌的溢价性常被人所高估,导致很多学生产生错误认知,以为只要进到理想名校必定能确保文凭含金量,上名牌大学必定能获得想要的知识和技能。至少有两点值得商榷:一是现在的大学,其品牌含金量堪忧;二是如果缺少“自学”意识而寄望于学校制定的人才培养计划,失望是注定的。大学正在逐渐向培训机构转变,大学生变得更爱考试,他们疲于应付课程结业、考研复习、资格证书、英语过关等种种技能型考察,而不是把时间精力用于探究“与文凭和实利无关”的问题上。当大量学生都将考试作为大学生活的惟一负担时,他们的未来不再会有考试,但所有的困难都会成为新的重压令他们无法负担。

要让大学值得读,就得从根上寻得因由。爱因斯坦说:“教育就是当一个人把在学校所学全部忘光之后剩下的东西。”可见,但凡通过强记硬背所获得的知识,大多不属于教育的范畴。一个人要想检查自己所受教育的效果,须得摒弃掉头脑中那些垂死的知识、僵硬的思维和固执的成见,剩下的沉淀物也许才是教育投资所产生的收益或教育消费所带来的效用。若收益或效用甚少甚至入不敷出,则教育必定偏离了正常轨道,此乃学生之大不幸,更是教师的大悲哀。学生之不幸恰恰在于其接受了不正确的教育,而教师之所以提供不了正确教育的悲哀,恰好源于继承了教育传统中的不良成分,甚至因为传统教育中存在的糟粕而全面否定传统,就像鲁迅先生所说,在倒掉洗澡水时一并将澡盆中的小孩也倒掉了。是故教师所传授给学生的,必定是能在学生心中打上深刻烙印之物,显然这非指学生可“自学”所获得的知识,而是教师借助“身教重于言传”而展示在学生面前的高尚人格、科学态度和人生选择。

大学是个蓄水池,不仅暂时存蓄了未来的劳动力,避免他们在技能不足和知识不多的情况下过早进入职场,而且搭建了一道安全闸门,让很多青年人远离不良环境,从而降低了青年犯罪率。但是,大学生活是激发人发现自我的最佳时段,如果忘记了这一目标,而“只讲利不讲意义”,文凭越高,越违反大学精神的本质,即“大学并不是为了让人们变得深奥,而恰恰是恢复人类的天真”。不值得读的大学,只会沦落到被莫言笑谈的境地:“因为我读书比较少,所以我的想象力发达。如果我读上三十年的书成了硕士、博士,可能想象力要大打折扣。这个听起来是在调侃,实际上我觉得还是有一定道理的。小学五年级辍学,当时的胡思乱想现在看起来就是一种想象力的培养、开掘。”

 

(更新于 2014-06-05 21:54:31)

 

组织机构 - 政策公文 - 学生中心 - 工作交流 - 首页 - 系统管理

深圳大学关工委设计制作并拥有版权

地址:深圳大学学生活动中心309室 电话:0755-26534919 电邮:szuggw@sz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