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作出了“教育数字化是我国开辟教育发展新赛道和塑造教育发展新优势的重要突破口”的战略论断。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大力发展数字教育。
目前,教育数字化转型已经成为世界范围内教育变革的主要方向,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人才支撑的战略举措。
两会期间,多位代表委员围绕不断开辟教育数字化新赛道积极建言献策。
打通教育数字化应用的堵点
“今天,以数字化赋能教育高质量发展已经成为社会普遍共识。”全国人大代表,宁夏回族自治区石嘴山市第十一小学教育集团党支部书记、校长薛超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2022年,教育部启动实施了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国家智慧教育平台上线。据统计,国家智慧教育平台已连接了51.9万所学校,辐射1880万名教师、2.93亿名在校生及广大社会学习者。2023年,“国家智慧教育平台”项目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信息化奖。
“时时可学、处处能学、人人皆学”正逐步从愿景变成现实。但在一些代表委员看来,教育数字化应用与数字时代发展要求相比仍有差距,一些难点堵点有待进一步解决。
“不少学校在教育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陷入了‘重形式、轻效果’的误区,需要在一线应用中进一步突出服务导向。”薛超建议,未来要深入研究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将物理空间、社会空间和数字空间有机融合,积极探索构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新场景,培育跨班级、跨年级、跨时空的学习共同体,为师生开展个性化、多样化教学提供更多模式。
2023年,天津大学正式启用全景教学空间,并成立天津大学数字化课程及资源研创中心,整合多形态教学资源。学校还牵头打造了医工交叉人才培养平台。
“我们希望通过平台系统集成,联结各方、汇集资源、集成工具,从而释放数字技术倍增效能。”在全国政协委员、天津大学副校长明东看来,打通教育数字化应用的堵点,需要优质资源加快开放共享,深耕分层分类的精准化资源利用,从而为学生的学、教师的教以及学校治理提供有效的工具和生态环境。
通过调研,全国人大代表,重庆市九龙坡区谢家湾教育集团党委书记、总校长刘希娅发现,不少中小学教师缺乏科学运用数字技术、智能技术进行个性化学习指导的能力,出现了“让学生在‘电子题海’中反复刷题的现象”。对此,她建议:“通过建立试点区、试点校等方式,鼓励一部分区域、学校通过数字化应用尤其是人工智能技术探索方法路径,让教育数字化真正服务教育教学的深度变革。”
抓住人工智能赋能教育的拐点
前不久,美国一家公司发布文生视频模型Sora。作为具有战略意义的数字技术,生成式人工智能的迭代升级对教育行业带来了新的冲击。
全国政协委员、上海科技馆馆长倪闽景表示,无论是ChatGPT还是Sora,都仅仅是开始,以强大算力和算法支持的数字大脑,将在学习能力、学习范围和学习深度上远超人类。
对此,全国人大代表、科大讯飞董事长刘庆峰深表认同:“认知大模型改变了知识生产、知识传播方式,将对教育领域产生深远影响。”一方面,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许多工作都将被人工智能取代;另一方面,身处智能时代,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唯一来源,教育资源的极大丰富、教育空间的拓展、学习方式的改变,都使教育教学面临着全新的挑战。
“在知识随处能学、随时可学的智能时代,以知识传授为核心的教育,必将转向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的教育。”全国政协委员、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实验小学教育集团校长高金凤认为,随着人工智能的融入,原来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评价手段等,都将随之发生改变。人机共生环境下的教师角色、学习场景、评价内容等,都是推进数字化赋能教学变革的焦点。
她进一步解释,智能技术融入教学,如机器人进入教室,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智能教学工具、平台支持和增强教育教学;学习场景从实景学习到虚拟现实;学生评价从单一到多元等。这些人机协同将使教师由知识的传递者变为学生学习内驱力的激发者、由教学过程的主导者变为教育进程的引导者,与此同时,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将更加重要,学习空间也将更加多元、开放。
“我们要让孩子站在人工智能的肩膀上面向未来,成为更有竞争力、想象力、创造力的新人类。”刘庆峰建议,加快构建基于国产底座的教育专属大模型,并在自主可控的算力平台上持续进化。同时,充分利用通用大模型对现有的教学方式和工具进行升级,建设多学科智能教师助手,优先从数学、科学、信息科技、语言、心理等学科入手,赋能因材施教,助力“五育”并举,推动教育优质均衡与高质量发展。
破解教育治理智能化的难点
近年来,天津市第十九中学积极探索智能技术融入教育、教学、管理等各方面:采集轨迹数据,绘制学生人际关系图谱,发掘孤独的孩子,进行重点关注;基于作业数据进行教与学的改进;通过云学情智能教研系统,自动分析课堂数据并产生分析报告,帮助教师改进教学;随着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出现,这一新兴智能技术也开始出现在课堂上,助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天津市第十九中学是近年来使用大数据、人工智能全面再造教育流程的缩影。
“建立以数据为核心、数智技术为驱动的教育治理新模式,是未来教育数字化转型中需要重点关注的课题。”明东认为,数字化时代,学校需要具备敏锐、高效的数据获取、数据挖掘、数据分析、数据展现、数据应用等综合能力,从而建立起高效灵活的治理体制,“依托教育大数据技术,在决策制定、结果分析、政策优化等方面实现更加精准化、智能化过程管理,实现教育管理向教育治理的系统性跃迁”。
然而,在迅猛发展的数字技术推动教育不断创新的同时,全国政协委员、南京师范大学党委书记王成斌也看到,当下,不少学校与教师对人工智能给教育带来的冲击充满了焦虑。他通过调研发现,认知困境焦虑、技术障碍焦虑等一直困扰着教师,使其难以摆脱数字化赋能教育创新“效果不显著”的窘境。
“数字化治理中要抓好教师队伍智能化治理,实现‘善治’。”王成斌建议,要建立基于大数据的教师资源配置机制,借助数字技术实现动态调整教师资源;要完善教师队伍管理的监测机制,运用大数据技术促进智能化的跟踪与反馈,以实现教师队伍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