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真切地了解一座花园的美,不仅要去欣赏草木,更要去了解园丁的匠心。张谦老师作为最早在深大治学的一批老师中的一员,见证了一批批学子长成国之栋梁,也见证了荔园的成长,对“大学”有着独到的见解。为了更好地了解深大的成长,我们对张谦老师进行了采访。
张谦老师治学严谨、要求严格之名记者早有耳闻,但当敲开张老师办公室的门时,我们看到的是一位面带笑容的长者,心中的紧张感顿时消散。了解到张老师是同济大学毕业,记者好奇地问张老师当初为什么会选择深大作为自己职业生涯的一个起点。张谦老师告诉我们,做这个决定的原因很简单,年轻人都会有那么一段富有挑战精神、叛逆心理的时间——青春。他凭着一股热血,只身 离乡,来到了深圳这个同样年轻、借改革开放春风而充满着未来与机遇的城市,选择了与一所充满未来的大学一同成长。
时光荏苒,转眼三十年春秋,成长的又岂止是学生?深大的成长,张谦老师自然看在眼中。在张谦老师看来,目前深大与国内其他知名大学相比并没有明显的不足。因为从根本上看,深圳大学与国内其他大学的不足都是一样的,就是治学越来越行政化,越来越像国家的行政体制,也许这都无法避免。讲到这里,张谦老师进一步地跟我们分享了他对于如何建设一所真正的大学的一些看法和见解。在深大建校之初,就曾有过一个口号“北清华,南深大”,张谦老师认为这类口号其实无太大实用价值,大学不是你造几栋楼,盖几个实验室就能建设出来的,更不可能是喊一个口号又或者定一个目标就能达到的,大学是文化载体,是培养人的地方,也是学术的殿堂,大学的要素是无法被量化和物化的。最近势头很猛的南科大,物质条件在全国也是数一数二的,可是它也并没有给人焕然一新的感觉。一所大学之所以会让人产生敬意,是在于其在时间洪流中凝聚起来的深厚底蕴和这种底蕴所散发的人文精神,而这些都需要时间,需要点点滴滴的累积。
那么真正的大学又应该是怎么样的呢?张谦老师告诉我们,真正的大学应该是社会良心的堡垒,而且至少要具备以下两个功能:第一是传承人类的知识,第二是创新。其中第一点又是大学最主要的任务,但不论是传承还是创新,出发点必须是单纯的,单纯地为了知识得到传承而去传承知识,单纯地为了创新而去创新,这种单纯源自良心,也源自对理想主义的追求。张谦老师认为大学是理想主义最后的象牙塔!理想主义是大学生在大学里最需要学习的精神,一个人需要知道自己的理想是什么,需要知道理想主义中事物完美的样子。如果不知道理想中的完美,就不会知道现实有何缺失,就不会知道社会需要什么。大学应该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培养学生的理想主义情怀,让他们有勇气去改变社会。理想主义不是排他主义,应该有更多的包容。
讲到教育,张谦老师先是着重突出大学不是职业培训班,专业更不是职业。在大学的专业学习中最关键的往往就是我们所忽略的概念性知识。或许许多人会抱怨这类知识在今后的职业或是生活中毫无用武之地,可是什么叫“用”呢?这些概念性的知识大都在无形之中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你,又怎能说没用呢?就好比工科中的数学,积分累积的概念建立在你的心中,让你能更好的规划自己的时间做事;反过来如果你不学数学,甚至基本逻辑都无法掌握可能连话都不会说。当然这些都需要一个老师去把握并引导学生,同时还应负责任地告诉学生什么是理想,什么是现实。让学生既有逻辑,又有理想,还知道现实。而这一切建立在老师与学生的有效沟通之上。说到这里,张谦老师不禁对如今学生难有与老师交流的机会的现象感到很惋惜。但同时张谦老师也表示,现今师生之间的沟通有时有赖于缘分,老师不可能将自己的关注力平摊到每个学生身上,聪明的学生应当主动去寻找与自己有缘的老师。
愉快的时间总是转眼即逝。张谦老师在采访的尾声对我们说道:“希望我们同学的思想能更早的成熟!你们现在的身体也许还是一个年轻人的身体,但是思考力度已有成人的水平,所以由衷的希望同学们在大学这四年多思考,去完善这个不完美的世界。”
(土木工程学院关工委通讯员 曾文豪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