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论如何阅读,是极为危险之事。每个人都有自认为适合的读书方法,凭什么要听我在这里“装权威”?理是这个理,但读书总归有些普遍性原理可供分享,而各人的读书之法则可与人交流,故谈谈读书之道还是可行的,只要别把下面的话太当真就行了。读书一定要掌握正确之道,这是无需存疑的,疑虑在于如何理解“正确”,即每个人心目中的正确之道或许千差万别,读书不存在所谓的“唯一真理”,端赖个体特质之不同。硬要强迫别人接受自己的布道,是不理性的,也是不道德的。
阅读实在太过于“个性化”,很多名家介绍的读书之法,万不可奉为金科玉律。最大的争议集中于“阅读什么”。有人言必称“经典才可读,才值得读”,至于休闲娱乐读品,那是万万触碰不得。因为“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必须阅读好书,否则将无法及时地读完该读的书。这类人最相信“阅读一本坏书最大的浪费是生命的耗损”,所以时时将卡尔维诺对经典所下的14个定义成天挂在嘴边,见人就宣扬经典的神奇玄妙和“高大上”,对那些喜欢通俗作品者充满鄙夷之色。可是社会上更多的是流行作品的爱好者,他们才不管经不经典呢,只要阅读能够让心情愉快和心境放松,那就捧起来“一读到底”,并非每个人所需之书都“应该是一把能击破心中冰海的利斧。”那些网络小说成瘾者,更是愤愤不平于“经典族”的傲慢,认为他们都是“爱装一族”,困在艰深晦涩的文字中却羞于承认自己的无能无知。更有钟爱读者、青年参考等心灵鸡汤读物的“浅阅读”者,已经习惯了碎片化阅读的头脑,自然更加畏惧“深阅读”的冗长和复杂。就像观看各国电视剧的人群彼此间互有鄙视,阅读者的世界也是彼此相轻的。英国批评家约翰·凯里谈道:“对于不读书的人来说,读书人是爱摆架子的;对读书人来说,他们感到困惑:那些不读书的人拿什么充实他们的心灵呢?”同样是阅读文字,因为门槛设置的高低不同,造就了很多人在读书人与不读书人之间被来回筛选的窘境。如果我们不用这么严格的二分法,而是经典与流行并行不悖,或许对每个阅读者都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很多经典不就是过去时代的流行一点点沉淀下来的吗?从这个意义上理解,所有的阅读者都是流行的信徒。【关于经典阅读可参看旧博文“大学生要不要读经典”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644-340263.html】
谈到怎么阅读,更是百家争鸣。有陶渊明的“不求甚解”法,也有诸葛亮的“观其大略”法,可用朱熹的“熟读精思”法,也可用苏东坡的“八面受敌”法。有人提倡同时交叉阅读几本书,这样有助于“头脑风暴”的出现;有人则每次只能读一本书,严格遵循古训“此未终,彼勿起”。有人闲庭信步也能赏析,有人必须凝神聚气才能阅读,黄侃就是如此。“每读,必正襟危坐,一丝不苟,白天不管如何劳累,晚上照常坚持鸡鸣始就寝,从不因人事、贫困或疾病而改变。有时朋友来访,与之纵谈至深夜,客人走后,他仍要坐在灯下校读,读毕才就寝。”有人喜欢自己读原典,有人则想走捷径,最爱撷英、书评、妙语名句之类的浓缩读物。不独普通人有此想法,连村上春树都感慨,“其实我也很想要有‘读书用的复制人’,可以帮我读很多书,然后摘要告诉我:‘主人,这本很好,值得读’或‘这本有必要读’,那我就非常轻松了。”有人怀揣满腹经纶审视他人之著作,有人则强调读书前“要如一字不识人”,以“空杯心态”求学,方能读书。所谓“一字不识”,意指心胸开阔、心态开放,对新知识不执着于固有成见,而是在思考、辨析中对其加以吸收。若于求学前自认无所不知无所不晓,抗拒心态就会作祟,使得求学演变为“带着有色眼镜在鸡蛋里面挑骨头”的闹剧。有人如学者,好读书求甚解;有人似豪杰,不好读书求甚解;还有人像文人,好读书不求甚解,就像《爱弥儿》中所说,“读书读得太多,反而会造成一些自以为是的无知的人。”只重书本却轻视了身边的世界,难怪鲁迅会有“人生识字糊涂始”的愤懑。
如何记录阅读所得,也是各家自说自话。有人喜欢边阅读边勾画重点,有人则深恶痛绝于此道,不仅怨恨好书经此类人一读即成“残花败柳”,更厌恶时时标记导致的思维不连贯。有人看过则抛掷一旁,有人则认真记录,深怕错过书中熠熠生辉的思想明灯。大多数人都有做读书笔记的嗜好,不是为了方便时时回顾,而是一种强迫症:只有整理完一本书的读书笔记,才算是画上了完美句号,否则总觉得缺掉了一角。当然,真正的读书人对于读书笔记的看法,更符合子夏所说:“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每日看书,必做好读书札记,记录每日所学之新知识,所得之新观点。更有甚者强调,一旦阅读过程中激发出灵感,必须立刻记录。灵感的来临犹如偶然间打开宝藏之门,若不及时标记,回头再想寻宝时,已找不到宝藏之所在了。灵感转瞬即逝,一旦出现必须立刻抓住,所谓“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同时,喜新不能厌旧。每月必须留出固定时段,对本月所学、所思、所得加以集中梳理,既是“温故而知新”的为学之道,更是纵览积沙成堆、集腋成裘所产生的奇迹。若在一月之末能欣喜见识到涓涓细流逐渐汇聚成惊涛骇浪,其成就感必能支撑为学者孜孜不倦,持之以恒。唯如此,才能从阅读中觅得不为外人所感知的“隐秘之乐趣”。假以时日,读书越多,札记越厚,思想越深沉。当此时,再提笔而书,方有“下笔如有神”的奇效。这恰恰就是为学的“零存整取”之法,其道蕴藏于每日间的读书札记与每月末的知己所能之中矣。
在大师比读书人多得多的当代社会,真正配得上“读书人”这一称号者少之又少。读过几天书的人喜欢吹嘘“最好的美容术是读书”,但读书易,思考难,缺少思考的读书就是失败的整形术。“读书如吃饭,善吃者长精神,不善吃者生痰瘤。”对普通人而言,爱好阅读的最大好处,是阅读所需要的想象力能不断提升面对未知环境的勇气,在心灵上与古往今来的伟大灵魂建立情感联系,从而对变化万千的社会进步保持足够的沉静心与判断力。至于如何阅读才能真正有效的好阅读,那永远都是一个自我寻找、自我发现的过程,需要日积月累才能小有所悟。唯一可以明确的是,如果没有了阅读,必定会在熙熙攘攘的大千世界失去自我,终将驶向“狭窄的港湾”。
(更新于 2014-06-05 21:3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