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东南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博士研究生 李明码
整理: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 崔文瀚
---------------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这句诗深深刻在我心里。我叫李明码,佤族小伙儿,出生在云南省一个边陲山村,现就读于东南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是村里唯一走出的“双一流”博士。
我生于山村,长于山村。小时候,我一直住在土坯房里,家里买不起瓦片,只能用煤油纸和茅草、竹子等胡乱盖在房顶上,一到夏天就会有刺鼻的气味。我们生火的时候,常从房顶上拿下一片引火,现在看来,其易燃性高,安全性也不是很好。村里人最常借的是柴米油盐,大家总是相互借些米、借些盐,等到秋收后再还回去。
在我还没满月的时候,母亲就已经下地干活,只能把我寄养在别人家,所以在幼年时,我是吃百家饭长大的。
不可否认,我的生活是苦的,但也是幸运的。
父亲上过一个月小学,母亲没有上过学,但是他们供我上学的想法从未动摇,他们希望我通过教育从山村走出去。
当读到课本里《送东阳马生序》的时候,我不禁潸然泪下。“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是我生活的生动写照。我儿时家里穷困,没有买过一本课外资料。“假借于藏书之家”则是我父亲的应对方式,父亲总是能找到朋友亲戚家里的课本、习题册让我学习。
小时候,我也曾有过懈怠,有一次生病,请假休息了一上午,但是我因为贪玩,下午也没去上学。父亲得知后,狠狠揍了我一顿,母亲告诉我:“天上没有掉馅饼的事。”也就是那时,我意识到,知识在父母心中如金子般贵重。
陪伴我长大的有一个堂兄,我叫他“大哥”。大哥是除了我父母以外对我最好的人。得知我贪玩逃课后,当天,是父亲揍我,第二天,是大哥揍我。大哥出去打过工,他常常和我说,外面有一个更广阔的世界。
我有一位没有血缘关系的爷爷,我们是“忘年交”。他是一位从部队退役回来的老共产党员。他在部队不断学习,从不识字到通信兵,不断进步,所以他告诉我要坚持学习。他还告诉我党是什么、为什么要入党,如今80多岁的他仍会不时给我打个电话,而我选择入党也多半是受了他的影响。
我还有一位没有血缘关系的阿姨。当我收到大学录取通知书的时候,担忧曾一度大于欢喜,因为1万元的学费远不是我的家庭能够负担得起的。得知我被录取的消息后,父亲抽了一晚上的烟。但事情总会有转机,县委了解到我的情况,工作人员经过考察后,联系了一个公益组织。之后,阿姨代表公益组织为我提供了帮助,除了学费上的资助,她还在学习生活上不断指导我、鼓励我,并邀请我在寒暑假加入他们的公益团体,探望一些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我觉得她对我价值观的塑造更胜于学费的资助。
我很庆幸,在人生路上能遇到我的父母、大哥、爷爷、阿姨。
一路走来,我收获了很多荣誉,比如“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标兵”“东大好青年”,但是我也会有迷茫的时候。
我一直只有一个模糊的目标——见识一下广阔的世界,但是选择摆在面前时,我发现我一无所知。当高考填报志愿的时候,当选择是否保研的时候,当选择是否读博的时候,我都不确定将来该走哪一条路。
后来,我向导师寻求帮助,导师不断鼓励我,让我把生活“降速”,慢下来。
经过迷茫之中的挣扎,眼前的路才会更加清晰。书籍和导师、朋友给我的正能量让我重新找到方向,我不再迷茫,我决定读研,也不为自己的人生设限。
我在生活中保持着努力奋斗的状态。大学期间,能想到的兼职我全都做过,外卖、快递、服务员、群众演员……在常州市金华人民医院实习期间,我一边实习,一边在面馆打工,“朝五晚十一”是我的生活常态。
2021年7月,江苏省南京市禄口机场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当时我正在江苏省疾控中心做科研课题,得知消息后,我立刻向导师申请支援抗疫。我参与了对禄口集团工作人员的核酸检测工作,对于群众关于疫情防控工作的问题进行反馈,协助核酸检测基因测序工作以及对实验室废弃物消杀处理。
选择努力注定是艰辛的,可不断奋斗的人生也注定是有意义的。
前段时间我读了《遇见最美的本草》,书中这样描述:“一粒芥子渺小得可怜,不注意几乎看不见,一阵风就能把它吹跑,一滴雨就能把它淹没。”但是作为一味药,其外敷可消肿散痛传温气,内服可利气豁痰。芥子孕发于秋冬,经春雨夏暑,盛开出漫天漫地的金黄色,如同绚烂释放的青春,如同欣欣向荣的青年。我也觉得我们在这大千世界也只是沧海一粟,努力拼搏着在尘埃中开出自己的金黄色,又将温暖传递给他人。
我相信很多年轻人都经历过痛苦、迷茫、挣扎,但不要给自己设限,一如芥子虽小,却小而不弱,渺而不卑,有大志,可大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