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被志愿者服务的对象,到作为志愿者去服务他人,他们完成了社会身份上的转变,也在努力改变着自己,积极融入社会。
_______________
在一个个普通的下午,他们身穿印有“志愿者”的蓝色马甲,手举着写有“请勿触碰展品”“请您注意脚下安全”“请勿进入”等字样的提示牌,站在北京汽车博物馆里,专注提醒着来往参观的游客。
他们是在医学上被确诊患有孤独症的心智障碍者。这些貌似“普通”的下午,对他们而言却并不“普通”。
在此刻,从被志愿者服务的对象,到作为志愿者去服务他人,他们完成了社会身份上的转变,也在努力改变着自己,积极融入社会。这是北京汽车博物馆“托起星星的梦想 点亮璀璨的人生”公益志愿服务项目负责人封雷打造该项目的初衷。
对于封雷而言,做这一切的“冲动”源于2017年一次受邀参加北京某高校的公益志愿服务项目赛事。在那次赛事上,有一个关注六七岁至十一二岁孤独症患者的项目引起他的关注。
赛后,封雷问起对那些超过12岁的孤独症患者是否还继续跟踪服务,在得到否定的回答之后,封雷萌生了一个想法,“无论哪个年龄段的孤独症患者,都不能缺失社会关注和关爱,我希望通过北京汽车博物馆为他们提供一个融入社会的平台。”
封雷说,心智障碍者中一部分人不愿走出家门与社会接触,而另一部分人则需要通过各种辅助和志愿者的陪伴,才能够逐步踏入社会支持性就业岗位。
然而现实是,心智障碍者往往缺乏社会实践与社会交往的平台,需要有更多的社会体验机会和交流空间,来更好地学习和工作。
一开始,封雷也曾有过顾虑,“这些十几岁的孩子情绪能否保持稳定,面对异样的目光或言语,他们能否在行为上自控、心理上能否承受。”
但“敢说敢干”是封雷一贯的行事风格,在得到北京汽车博物馆相关负责同志的肯定和支持后,他联合专业机构,对照情绪稳定、年龄适合、家长可陪同等招募标准,对报名家庭进行能力测验、评估,初步遴选出一批符合条件的家庭。
正式上岗前,封雷精心组织了岗前培训,从什么是志愿服务行为和理念,到北京汽车博物馆概况,再到站姿、指引手势、发音等服务岗位规范礼仪,进行了一丝不苟的讲解与示范。
“孩子们都很用心地学,即便课上学不会,回到家里在家长手把手指导下,也很快熟悉了基本规范动作。”封雷说。
2019年1月的一个星期四下午,在家长陪同下,第一批心智障碍者志愿者在馆内6个展项服务岗位上正式上岗,时长为30分钟。
这群特殊志愿者的表现,远远超过了预期。尽管多数时间里,他们只是举着提示牌站在那里,沉默寡言,但他们没有擅自离开过一步,完成着自己的服务职责。
即便游客不多时,他们仍然在岗服务,平时能坐不站的懒散状态被规范的站姿与手势所取代,精神状态也在发生着悄然改变。
位于馆内的解构汽车展项,是将一辆轿车的结构化整为零,通过绳线悬吊着整部车的主要零部件,在之前参观中,也曾有游客跨过一米警戒线去合影或触碰展品,容易出现安全隐患。
在安排岗位时,此展项前特意设置了一处服务岗位。每次在岗时,小涵(化名)都举着“请勿触碰展品”的提示牌站在展项前,虽然言语不多,但他的行动却提醒着过往游客,也保证着文明参观。
一次,在公共交通展项前,第三次进行志愿服务的小志(化名)和妈妈一起值守岗位。服务期间,来了一对年轻母子参观公交车。在妈妈提示下,小志小声对母子俩说:“请前门上车,后门下车……”
在参观结束后,母子俩特意向小志表示感谢。小志起初凝重的表情放松下来,脸上渐渐有了笑意。
在一个小时志愿服务期间,小志曾提出想要坐下休息,但在妈妈鼓励下坚持了下来。等到志愿服务结束,小志的表现得到场馆工作人员的表扬,他在回家的路上也格外开心。
小志妈妈说:“在志愿服务中,孩子明白做志愿者,贡献自己的时间和服务给别人,得到别人的感谢,体现自己的价值,是一件开心的事。”
如今,随着项目的延续,志愿服务家庭已经扩展到300组,在日期上增加到星期四、星期六、星期日3个下午,在时长上从最初的30分钟延长到90分钟。在形式上,志愿服务也从最初的家长陪伴,到如今的大学生志愿者陪伴,甚至个别孩子实现了独自在岗服务。
如今每次志愿服务,封雷都会安排6到10组家庭轮换在岗,在每次服务前再次培训,在服务中做好安全保障,在服务后进行总结点评并奖励优秀者。
迄今为止,该项目共开展志愿服务近千场次,参与志愿服务的心智障碍者和大学生志愿者达800余人次。
对于孩子的改变,家长们看在眼里。
一位家长说:“孩子不太会表达,但是每当提起去参加汽博馆的志愿服务活动时特别兴奋,说穿上志愿者服装,站在岗位上特别自豪,还能看到好多街道上看不到的汽车。”
如今,在参与过北京汽车博物馆志愿服务的心智障碍者中,有6个孩子已经成功步入社会工作,在快递、超市、保洁、面包店、洗车店等行业实现就业。
封雷还有另一个愿景:通过进一步探索实现该类志愿服务项目的可复制、可推广,让更多心智障碍者能够通过更多的实践机会和平台走出家门、步入社会,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