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7日,人文学院新咏国学学会作为协办方邀请中国政法大学国际儒学院讲师、第九届士恒青年学者秦晋楠先生开展了《重思罗钦顺的“重只是气之理”》讲座。讲座于晚上19:00在腾讯会议正式开始。
会议开始,秦晋楠老师先给我们介绍了本次讲座的主人公罗钦顺的一些基本生平资料。接着,他讲述了研究罗钦顺的缘起以及研究综述,总结起来就是三种典型范式和一种消极理解。分别是张岱年的唯物主义典范式、冯友兰的一般与特殊典范式、陈来的去实体化典范式和钱穆的没有意义消极理解。
张岱年在他的《中国哲学大纲》认为罗钦顺对朱熹的批评强调了物质的第一性,罗钦顺理气论可以被界定为古代唯物主义对客观唯心主义的批评;而冯友兰则认为理是一般,它是人主观认识的产物,又在客观世界中有其对象,一般不能离开特殊而单独存在,也不能和特殊并行存在,一般只能作为众多特殊中的普遍性而存在。对于理事关系,理学本来意思是“理在事上”和“理在事先”,罗钦顺“理在事中”的思想是对理学最大修正和革新;较为现代的陈来则主张去实体化,他认为朱熹哲学理气论有矛盾,虽然主体部分是理为第一性,但也有另外的部分。元明理学的去实体化进程正是发展了朱熹哲学中的后一部分,把理从原来的主宰、支配气及其运动的“所以”改变为物的属性和运动规律。从而取消了理的第一性,以致于使得理不再构成本体论意义上形而上的一元,从而发展出一种以气为第一性的气一元论,成立了一种气学的本体论;反对罗钦顺的钱穆则认为他的理学思想没有意义,虽说朱熹强调理气“不离不杂”,罗钦顺强调“理只是气之理”,看上去有个“二”与“一”的差别,但事实上这只是表述问题,他们的核心主张没有差别。但秦晋楠老师认为“只要三个哲学学说有任一成立,那么钱先生的学说不攻自破。”
除此之外,秦晋楠老师还在东亚儒学视角下,对比罗钦顺与朝鲜和日本儒学的区别,并认为无论是在唯心主义还是实学的框架下,罗钦顺的理气论都是反理学的,是理学异端。
随后秦晋楠老师提出两个哲学问题:气的第一性问题与理的存在性问题,他认为罗钦顺对朱子学说的批评重点还是在理气是“一”还是“二”的问题。
最后,秦晋楠老师从哲学史的角度出发,阐述了张载与罗钦顺的关系,并指出,罗钦顺对张载的理解不同于其他人,并没有直接意义上的继承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