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1月5日,人文学院邀请深圳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助理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李辰先生开展主题为“‘六经’与中国哲学的开端——以《庄子·天下》篇为中心”的讲座。讲座于19:00-21:00点在国学院报告厅举行。
首先,李辰老师对《庄子》进行了大致介绍。《庄子》分内篇、外篇、杂篇三部分,现在普遍认同内七篇是庄子本人所作,外篇和杂篇可能是后人的思想作品。本次讲座聚焦于《庄子·天下》篇,按照著名哲学史家冯契的观点,《庄子·天下》篇无疑是中国哲学史上的第一篇,因为它提出了一个特别的观点——“道术为天下裂”,以此表述了诸子百家的形成。
要读懂庄子,先要懂得庄子的哲学语言。庄子的哲学语言分为寓言、重言和卮言。重言是大人物说的话,重言镶嵌在寓言中,形成套娃结构。而卮言指符合天道的语言。
《庄子·天下》篇开篇就提出了两个名词“方术”与“道术”。唐代研究庄子的大家成玄英认为“方”就是“道”,方术就是道术。近代著名的庄子研究者顾实也这么认为。但清代的学者陆树芝则不认同这种观点,他认为“所谓道术者必不在百家之内”。今人李零先生的《中国方术考》也认为“方术”是跟技术有关的内容,如天文、测算、五行等,这些内容不等同哲学,所以道术与方术是不等同的。
李辰老师指出《庄子·天下》篇讲的“道”是一种整体宇宙论的东西,而不是具体的法。但为什么成玄英、顾实会把方术等同于道术呢,这是因为先秦诸子其他的经典中,会把道术等同于这些内容,如《墨子》中把道术等同于治国之术。而庄子的道是无处不在的道,这可以根据《庄子》一书中庄子解答南郭子“什么是道”的问题中得到答案。《庄子·天下》篇还提到“一”这个概念,这与《齐物论》中谈论音乐相联系。《齐物论》中认为音乐有“人籁”、“地籁”的和“天籁”。“使其自己”而矣就是天籁,这跟郭象解释“一”内涵是一样的。
接着,李辰老师讲解《庄子·天下》篇第二段中的提到了七种人:天人、神人、至人、圣人、君子、百官和民。郭象认为,前面四种人都是一类人,只是在不同的语境下他们会呈现不同的状态。
然后,李辰老师指出《庄子》这本书中保留了一些巫术传统,呈现了一种从巫文化过渡到理性文化的状态。胡适认为巫过渡到理性时代时,转身变成了“儒”,他在《中国哲学史大纲》指出中国哲学开辟的人是老子,但他的学生冯友兰认为是孔子。著名美学家李泽厚认为中国上古思想最大的目的是巫君合一、政教合一,最后把这理性化保留下来,就成了儒家的东西。
最后,李辰老师讲解《庄子·天下》篇的第三段,告诉大家能够完整呈现庄子道的东西——《六经》,百家之学想要表述自己的观点都要借助六经。
通过这次讲座,大家都受益匪浅,对中国古代哲学有了更深一步的认识,讲座在一阵阵掌声中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