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大学关工委
首 页 > 学生中心 > 学生事务 >
组织机构
学校关工委
学院关工委
政策公文
本校公文
政策文件
工作交流
最新动态
经验交流
党建园地
调查研究
学生中心
学生事务
热点话题
走访校友
康盛人生
首 页
学生事务
 

教育学部成功举办“思政第一课”活动

作者:教育学部关工委通讯员 萧韵悠 来源:本站 浏览数: 发布时间:2024-03-29 19:16:29

在春意盎然的三月末,教育学部新学期的“思政第一课”活动如期举行。此次专题的主讲人——教育学部的李臣教授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文化传承与转化相结合,为新时代教育的转型升级提供了新思路。

   


讲座伊始,李臣教授首先展示了两张甲骨文文字的图片,并让同学们试着读出这两个字。他解释道文字是文化的主要载体,当越来越少的人能够辨认出这类古文字时,文化的传承显得尤为重要。

紧接着,李臣教授为我们阐释了文化的概念。他提到,《易经》中有这么一段话“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句话的意思是通过观察天地运行的规律,以认知时节的变化;通过注重伦理道德,使人们的行为合乎文明礼仪。目前公认的解释是,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延续而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广义的文化是人类创造出来的所有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其中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李臣教授表示,如果将这样的一套逻辑放入当今社会、教育、人与文化的循环当中,又会引起一些新的思考。

                           


接着李臣教授为我们展示了这两幅图片,教师都位于循环的中心位置。有同学表达了自己的思考,即教师及教育在社会文化中占据重要的地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李臣教授赞赏这位同学的看法,他表示按照马克思的观念,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是人际关系的总和,人是社会关系的产物。从左边的图来看,人是可以改变社会的,那问题是什么样的人能改变社会呢?这样的人怎么来产生呢?显然是通过教育把好的文化传递给这个人,这个人才能改变社会,而这个社会有可能为教育提供更多的条件,让教育去传递很好的文化发展人,从而来发展社会,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因此,李臣教授认为教育应该成为社会的目的,而不是手段因为教师本身就是文化的载体,一个好的老师站在讲台上会变成文化的化身。右边的图片所展示的哲理则是教育可以改善社会,这就要求人打造更先进的文化,提升教育的质量,通过好的质量的教育和高性能的教育去改变社会。这两幅图像一方面强调教师是系统中的核心,另一方面也强调应该注重教育本身。

详细讲解完这两幅图像,李臣教授提到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对我们提出了一些新的要求:在新的起点上,我们要继续推动文化的繁荣,要建设文化的强国,要建设中华民族现代主义,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该如何达成这一新的文化使命,是未来可能具备教师身份的我们应该思考的问题。尤其作为一个老师,怎么样去运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来带给学生优质的学习内容?李臣教授如此解释道,最大的法宝就是两个结合,其一马克思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其二就是要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李臣教授重点和我们谈论了第二个方面关于“双创”即创造性传承创新性发展的话题李臣教授说道,我国今天走的是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要走好这一道路,一定要有理论自信、制度自信、道路自信,以及最根本的文化自信。中国在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长河里,一直在创造、传承,甚至创新传统文化,习近平主席在很多场合都强调了对于文化,要坚持守正创新。即将进入教育行业的我们,也应当将“双创”这一举动融入教学路径中。如果我们对传统文化高度认同,我们接受双创,我们就会在教育当中履行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那么如何具体落实“双创”行动,李臣教授表示,需要立足今天的中国教育的实际以及新时代的要求,要多渠道协同以共同推进。有以下几个建议:第一个是强化顶层设计,在新生教师的培训中就要加强文化认同,从而引导他们改造传统文化课程;第二个是加强课程融汇与课程开发,在每一个课堂当中,要善于把传统文化与双创融汇集中。另一方面也要勇敢去以学生能接受的方式开设独立的效果课程;第三个建议是强化文化走向丰富情感层面,比如把传统文化放在劳动过程当中融合起来推进,把传统文化放在美术课程当中去做创新型的转化等

经过这次的讲座,同学们对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并对于将来即将步入教育行业有了更多的信心。传统文化具有经久不息的生命力,将其与教育融合一定能够为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全新的力量。

 

组织机构 - 政策公文 - 学生中心 - 工作交流 - 首页 - 系统管理

深圳大学关工委设计制作并拥有版权

地址:深圳大学学生活动中心309室 电话:0755-26534919 电邮:szuggw@sz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