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3 月 26 日下午,深圳大学外国语学院在粤海校区汇文楼 H5-305 举办了一场主题为“AI 时代的口译:变与不变”的学术讲座,邀请到了中山大学外国语学院詹成教授前来主讲,吸引了众多师生聆听。
詹成教授是翻译学博士、中山大学外国语学院博士生导师,同时也是口译学科的带头人。他还是世界口译最高行业组织——国际会议口译员协会(AIIC)资深会员,世界译联(FIT)和人社部认证的同声传译员。此外,詹教授兼任中国翻译协会口译委员会副主任、广东省翻译协会理事、广东省高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翻译专业分委员会副主任等职。他出版了《口译教学理念与实践》《政治场域中口译员的调控角色》等五部专著,在 Interpreting、《中国翻译》《上海翻译》《中国外语》《外语研究》等国内外期刊上发表 60 余篇论文,编写了十部国家级规划教程,是国家级精品课程“英语口译(课程系列)”主讲教师和国家级教学团队核心成员。
讲座伊始,詹教授通过分享自己亲身体验 AI 口译的多个实例,引出了本次讲座的主题。他指出,目前 AI 口译在精准度和简洁度方面仍存在不足,容易因核心单词识别错误而导致整篇翻译出现偏差,因此难以完全取代人类译员。
接着,詹教授对“何为口译”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入剖析。他指出,口译是对口头信息或语篇的口头翻译,是一种沟通和传递理解的方式。詹教授还结合纽伦堡审判的历史,指出这段历史与如今 AI 口译的出现一样,在口译发展历程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尽管目前 AI 提供的口译与真正的人类口译存在很大区别,但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时代变局已然来临,口译员们应当不断提升自身能力以适应这一变化。
在面对当下的变局时,詹教授从口译员的六大能力方面入手,即语言、跨文化、信息、主题、技术以及服务,提醒大家要善于抓住口译中“不变”的本质来提升自己,并规划未来的学习与实践。他强调,口译的关注点始终是“如何适应或促成人们运用一切方式所实现的有效沟通”,这就要求译员在翻译时发挥“灵活性”。与 AI 直接生硬的翻译不同,译员需要结合政治背景、文化属性、话语意图等因素,对语句进行适当的补充和解释,从而让受众不仅能够理解其意思,还能产生共鸣。同时,译员也应学会善用 AI,例如利用 AI 帮助自己收集资料、准备语料库,以提升译前准备的效率。
本次讲座引发了现场师生们的热烈讨论。通过詹教授的精彩讲解,大家对在当今时代如何更好地学习口译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与思考,纷纷表示受益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