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大学关工委
首 页 > 学生中心 > 热点话题 >
组织机构
学校关工委
学院关工委
政策公文
本校公文
政策文件
工作交流
最新动态
经验交流
党建园地
调查研究
学生中心
学生事务
热点话题
走访校友
康盛人生
首 页
热点话题
 

禽流感蔓延:为何惶恐时才想起中医

作者:光明网评论员 来源:广州中医药大学关工委 浏览数: 发布时间:2013-04-26 20:26:03

 

推荐理由:目前禽流感疫情在蔓延,H7N9病毒弄得人心惶惶的,虽然现在广东没有出现病例,但是预防工作还是必不可少的。不少省份的相关部门纷纷出台了人感染H7N9病毒的预防和诊疗方案,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关于中医的。但是作为一名学习中医的学生,我对此既有忧虑,又看到了希望。忧虑的是为什么大家总是在出了很大的病情,在西医有些束手无策的情况下才会用到中医,似乎有种死马当活马医的感觉;但同时也看到了中医复兴希望,人们对中医还是有信心的。作为中医学生的我们也应更加努力,不仅为了自己,也为了传承中国传统医学。希望这篇评论也能给同学们一些启发。
 
光明网评论员:新型禽流感还在不断扩大范围并夺走更多的生命。自3月31日国家卫生与计划生育委员会正式公布疫情以来(见4月1日光明网评论员文章《H7N9来袭:我们需要怎样的疫情通报》),全国感染H7N9病毒的患者已经从3名增加至9名,其中3人死亡,6人病危。另据最新的报道,湖南省出现了新型H1N1禽流感病例,发现病例一人,目前已经死亡。尽管诸多专家用科学的术语宣称H7N9病毒人传人的可能性不大,但考虑到目前病毒变异的不可预测性,再加上十年前非典的前车之鉴,要求公众泰然处之已是不可能。4月3号,卫生与计划生育委员会网站公布了关于印发《人感染H7N9禽流感诊疗方案(2013年第1版)》的通知。从卫计委的通知上来看,最大篇幅的莫过于中医药治疗方案。也许是受此启发,江苏省卫生厅、甘肃省卫生厅马上专门颁发了《江苏省人感染H7N9禽流感中医药防治技术方案(2013年第1版)》和甘肃省《人感染H7N9禽流感中医药防治预案》。
由于H7N9疫苗需要6-8个月时间才能研制出来,江苏省中医药治疗方案中的“板蓝根冲剂”和甘肃省防治预案中的“按摩迎香穴”两种预防H7N9禽流感的方法在网上迅速流传,成为了慰藉公众心灵的利器。这不禁让人想起十年前非典中的北京,各大高校、工厂、公司排队喝中药,各大药店板蓝根断货、价格疯涨的情景。
板蓝根到底有没有神奇的功效,我们不得而知。但现如今能够慰藉我们的,也许只有中医药了。在现代医学技术已经宣布目前没有有效的防御和疗治手段的时候,我们宁愿信其有,不愿信其无。毕竟这是我们的最后一根救命稻草,失去了它,在现代医学找到确定的治疗方法之前,除了绝望我们将一无所有。但是,我们不禁还是要问,为什么往往只有在这样的时刻,才想起了还有中医药。
中医有众多不合现代医学主潮之处,但不可否认,拥有数千年历史的中医,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世界医学中不可或缺的一种力量存在。新中国成立之后,虽然历届国家领导人都重视中医药的发展,各地也均开办了中医院校和中医院,但是中医在国家卫生事业发展中的举步维艰却是有目共睹。
在大医院里,中医因为不挣钱,岗位被一再压缩;在乡村基层,中医因为难以纳入现代医疗体系和新农合报销体系,如今被挤压得濒临灭绝。而勉强维持的中医高等教育,又因为课程体系不科学、人才流失严重等问题而作用有限。这一切的根源,固然有中医体系已经稳定上千年,进入现代化社会尚需磨合的因素,更重要的是在当前的国家意识形态话语和权力体系中,中医被有意识地加以防备和压制。甘肃省卫生厅厅长刘维忠为了推动中医药事业发展,声称愿赔上自己的政治前途就是例子。
尽管如此,老百姓并未泯灭对于中医的亲切之感。当现代医学束手无策之时,人们总是将殷切的希望寄托在中医身上,中医由此也得以一息尚存、不绝如缕。然而,与其说这是中医之幸,不如说这是中医之悲。中医本来崇尚“不治已病治未病”,所谓中医善治“疑难杂症”,正是摒弃了中医注重保健注重养生“治未病”这一最大的优长,而令中医勉为其难而已——毕竟有些病、有些人,终究非药力所能救。且对于仅仅只能一丝尚存的中医,想要它医疗技术继承好,发展好,恐怕也是空想。
这就是为什么是十年前的非典,我们寄希望于板蓝根,过了十年,现在的我们仍旧只能寄希望于板蓝根的缘故。如果还想当下次不明疫情来临时,我们手里除了板蓝根,还能有多几种方法,多一些希望的话,就大家一起来支持中医、解放中医,让它好好发展吧。
 
(广州中医药大学一院吴凯婵推荐,推荐者注:本文来自光明网-时评频道2013年4月4日,作者“光明网评论员”。)

 

 

 

组织机构 - 政策公文 - 学生中心 - 工作交流 - 首页 - 系统管理

深圳大学关工委设计制作并拥有版权

地址:深圳大学学生活动中心309室 电话:0755-26534919 电邮:szuggw@sz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