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让我们都拥有健康的度老心态
——下乡50周年知青聚会侧记之二
国营上草农场揭阳知青下乡50周年纪念日聚会的时候,应组织者要求,我有一个发言。现在有不少农友希望能够读到我发言的文字稿,故在此转发。聚会的情况及感想将在下一篇博文讲述。
今天是我们上山下乡50周年的纪念日,我们欢聚一堂,这是十分难得的。衷心感谢这次聚会的组织者大钦、群雄、海山等诸位农友的辛勤劳动!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我此刻的心情,那就是“悲喜交集”。喜,是因为50年后,我们终于能够“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50年前的这一天,清早,就在我们今天聚会的地方两三百米远的地方,在揭阳榕城的标志性建筑进贤门,我们揭阳的102名青年,告别亲人,告别家乡,乘坐两辆大巴,启程前往“广东的西伯利亚”,广东广西湖南三省交界的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国营上草农林垦殖场。50年弹指之间过去了,期间多少坎坷,多少磨难,往事如烟,但1965年10月17日清早这一刻,那场景依然历历在目。我们到上草,到大旺,然后回城的回城,到广州、佛山、深圳的也有,留在大旺的也有,从此天各一方,几乎没有大规模地聚会。这次能有这么多人在榕城相聚,实属难得,因此感到高兴。悲,是回想我们这50年的艰难岁月,我们迫不得已离乡背井,在他乡遭受种种痛苦折磨,不少人还没有发育齐全,童音未变,就远离故乡亲人,去接受超强体力劳动。年纪大一点的,正是青春勃发的年华,却要在边远山区埋没青春。我们本是求学的年龄,却不得不去过着“变相劳改”的生活,毫无盼头、毫无奔头地度日如年。文革中,我们为极左路线所害,搞起“阶级斗争”,自相残杀,非要在这群青年中揪出一批“阶级敌人”、“牛鬼蛇神”不可。有多少人被批斗,被关牛棚,甚至被判刑。回城后,我们大部分人只能做最粗重的工作,而且不久就“被下岗”,人到中年两手空空一片茫然。我们是多灾多难的一代,是被抛弃、被摧残的一代。我们的青春,我们的血汗,我们的性命,都没有价值地奉献出去了。最近我作了一个统计,我们雄鹰连山鹰连一共134位知青,现在离开人世及“失联”的至少32人,所占比例将近四分之一。这是一个不正常的比例,远远高于同龄人。想起这些和我们曾经在患难之中朝夕相处,情同手足的兄弟姐妹英年早逝,我就不禁悲从中来。他们的音容笑貌,依然在眼前浮现。
杜甫有诗曰: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我们今天能够相聚在这里的,也算赶上好时代了。因此,我想说的是:死者长已矣,存者好好过。换句话说,让我们都拥有健康的度老心态,从容地老去,优雅地老去,快乐地老去。
什么是健康的度老心态?看了一些文章,结合自己的感想,我想大概有下面几条:
首先,要有一定的“认老”心态。老了,这是客观事实。我们这些人,年纪最轻的是1950年出生的,今年已经整整65岁了;年纪最大的,可能是上世纪的“30后”,已经超过75岁了。古人说,人生七十古来稀。我们都是70左右的人了,虽然现在是“人生七十今不稀”了,但毕竟已经到了人生的晚景,身体的机能都在退化,不承认自己老了是不现实的。“认老”才能更好的安排自己的生活,才能更好的“度老”。但是“认老”必须适度,不能老想自己老了,不行了,整天暮气沉沉的。认老主要两方面:一是不要去做超过自己体力、精力可能的事情;二是不要再争强好胜,不管年轻时如何了得,现在都要有一种与世无争的平和心态。
其次,要有开朗的心情。赵扑初晚年写了一首《宽心谣》,深受老年人喜爱:
日出东海落西山,愁也一天,喜也一天;
遇事不钻牛角尖,身也舒坦,心也舒坦;
每月领取养老钱,多也喜欢,少也喜欢;
少荤多素日三餐,粗也香甜,细也香甜;
新旧衣服不挑拣,好也御寒,赖也御寒;
常与知己聊聊天,古也谈谈,今也谈谈;
内孙外孙同样看,儿也心欢,女也心欢;
全家老少互慰勉,贫也相安,富也相安;
早晚操劳勤锻炼,忙也乐观,闲也乐观;
心宽体健养天年,不是神仙,胜似神仙。
我们要的就是这种心态。
第三,要有“为自己”的心态。要关心自己,照顾自己,自得其乐,享受生活,随遇而安,及时行乐。儿孙自有儿孙福,不要再为儿孙们当牛做马了。趁着身体还走得动,还吃得下,该旅游就旅游,该吃好就吃好。也不要依赖子女,不要期待子女来孝顺供养。经济条件比较好的,每年安排到省外、国外旅游,到处走走,开开心心。经济比较差的,也可以在附近走走,花不了几个钱的。衣着要光鲜,女的适当打扮自己,不要穿得破破旧旧、邋邋遢遢地,要活出精彩。
第四,要学习新事物,保持一定的追求和压力。这个社会发展飞快,不能够老了就不学习。例如信息技术的发展,给人类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如果不学习,就真的变老了。有的人连手机的不用,或者只是用来打电话,连短信都不会发,微信更不会用。这就会和社会脱节,也失去许多乐趣。其实像上网、微信、QQ这些新的通信工具,是很容易学会的。你也可以只看不发。像微信这个工具,学会了就会获得许多信息,知道许许多多事情,也和朋友亲人建立其快捷的联系。像我们这些人有了一个微信朋友圈,就架起一座相互联系的桥梁,每天增加许多乐趣。我们还可以学学摄影,学学画画写字,跳跳广场舞,打打太极拳,有的人可以写写回忆录。有了一定的追求,有了朋友圈,生活更有乐趣,也不容易患老年痴呆症,生活质量就会提高。
第五,不要迷信社会流传的一些所谓养生方法。现在网上、微信以及日常,都可以听到看到许多养生的所谓“秘诀”。我的看法是,听听可以,不要迷信。因为许多东西都是似是而非的。当然现在食品安全是个大问题,但是也不必过分恐慌。网上流传的例如食物相生相克的所谓“知识”,其实也多数是不可信的。我的看法是,在心态健康平和的基础上,我有十六个字和大家分享:动静结合,作息规律,杂食无忌,随心有矩。
动静结合,就是动以健身,静以养心。动,是适当地运动。根据自己的身体等条件,选择一两项运动长期坚持。例如打乒乓球、跳广场舞、游泳、快步走,等等。静,就是看书、写字、画画、听音乐之类。
作息规律,就是每天的起居休息要有规律,不要今天这样,明天那样。人有个生物钟,按照一定规律运行。什么时候活动,什么时候睡觉,什么时候吃饭,一定要有规律。把生物钟搞乱了,就容易得病。
杂食无忌,就是吃东西不要有太多畏忌,也不要挑食。我是酸甜苦辣什么都吃,不去听那些相生相克之类的东西。杂食一方面能够使营养均衡,一方面不老吃一样东西,也就不会因某种东西含有不良成分而长期积累造成伤害。
随心有矩,孔子说:七十而随心所欲,不逾矩。就是说人到七十岁,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但是要有一定的规则,不要超越“红线”。这里的“欲”,我的理解包括欲望和追求。欲望指的是生理上的要求,如吃好吃的,玩好玩的;另一方面是精神的追求,就是刚才说的要有一定的追求和压力。有研究证明,有欲望有追求的老人,寿命会长一些。但是欲不能纵,不能放任,这就是“不逾矩”。
我今年66周岁,还没有谈养生的资格。这十六个字,只是偶然想起,讲出来与大家共同探讨。总的是希望我们都能够健康愉快地活下去。
希望到了我们上山下乡60周年、70周年,我们都能愉快地相聚在一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