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大学关工委
首 页 > 学生中心 > 康盛人生 >
组织机构
学校关工委
学院关工委
政策公文
本校公文
政策文件
工作交流
最新动态
经验交流
党建园地
调查研究
学生中心
学生事务
热点话题
走访校友
康盛人生
首 页
康盛人生
 

学会生存,追求卓越——和深大高教所首届硕士研究生谈心

作者:管理员 来源:本站 浏览数: 发布时间:2012-10-09 22:53:02

学会生存,追求卓越

——和深大高教所首届硕士研究生谈心

杨移贻

同学们:

    今天是深圳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第一届高等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入学的欢迎会,也可以说是我们所的开学典礼。我代表高教所全体教师,欢迎大家的到来,祝贺大家加入到深圳大学这个集体,成为深圳大学的一员。从今天开始,你们就将进入研究生的生活,开启了人生的又一个新的驿站。在这里,作为高教所的一位老师、所长,也作为你们的年长者,我想给你们谈几点体会,也算是对你们的期望和寄语。

这寄语简单来说是四句话,也就是四个“学会”: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生活。也许有的同学说,我已经是本科毕业了,有的甚至已经工作多年了。你这“四个学会” 也太初级了吧?给大学新生甚至中学生讲还差不多。这话也许有道理,但是并不正确。这几个“学会”,不但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教育的目的(《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中提出“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和学会生存”是教育的四个支柱),而且也是一个人需要大半辈子才能完成的,有的甚至一辈子也不能说他已经学会。因此,结合我的人生经历,和大家谈这“四个学会”,也许对你们还是会有一些启发的。

一、 学会做人

什么叫“做人”?简单来说,做人就是“修身、处世、接物、待人”,或者说通过“修身”达到正确地去处世、接物、待人。人是要经过历练的,也就是要经过长期、反复的经历和锻炼。修身就是不断提高自身的修养。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人生理想道路,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起点就是修身。从孔夫子开始,历来的教育家都提出要学会做事,首先就要学会做人。

如何做人?这是个大课题,在这里我只给大家几个关键词。

正直。做人要能够明辨是非,弘扬正义。正直,是建立在良心和良知基础上的。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所谓良心,就是和谐地结合着有关我们对社会、对人们以及由此推而广之对自身所承担的义务和感情……只有在良心和羞耻心的良好基础上,人的心灵才会产生良知。良心,就是无数次发展为体验、感受的知识。正是在它的影响下,必然会派生出羞耻心、责任心和事业心。”

善良。要有爱心,善待亲人、朋友、同事;善待一切人;善待动物、植物,善待大自然。为人处事,最重要的是处理好三个关系,即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儒学为代表的传统文化,在人与人关系上提出“和为贵”,主张“孝悌友爱,睦邻礼让”;在人与社会关系上,提出“仁者爱人”, 崇尚道德理性,强调“以人为本”;在人与自然关系上,提出“天人合一”, 提出了“民吾同胞,物吾与也”的命题,意即人类是我的同胞,天地万物是我的朋友,天与人、万物与人类本质上是一致的。这些都是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的。

宽容。心胸要开阔,坦坦荡荡。读书不可偏废,要有点视野;做人不可偏狭,要有点气度。要关心他人,与人为善,助人为乐;不要斤斤计较,小里小气。大事清醒些,小事糊涂些。克服妒忌,减少憎恨,学会感恩。

协作。人是社会性的动物,生活在集体中。我们每天都享受着整个人类和你所在集体为你创造的各种条件之中,因此你也要作为集体中的一员去作出贡献,回馈集体。要关心集体,学会合作。要融入集体,培养团队精神和协作精神。不要自我封闭,不要自以为是,在日常生活和求学、治学都要这样。容忍、尊重个性,才有人与人平等的关系。在学校,与老师建立一种“亦师亦友”的关系,与同学建立一种“亦亲亦友”的关系;今后在社会,与同事建立一种精诚团结、和衷共济的合作关系。

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这点精神的核心就是要有正确的人生观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这里我提出四个做人关键词:正直、善良、宽容、协作,请你们慢慢去体会。当然,要遵纪守法,爱国爱民,这是无庸置疑的。在一个法治社会,你不遵纪守法,最后就会受到纪律和法规的惩治。而热爱祖国更是理所当然的。我们常说的“常怀赤子之心”,这个“赤子之心”主要指的就是对祖国始终如一的热爱之心。还是苏霍姆林斯基说的话:热爱祖国,这是一种最纯洁、最高尚、最强烈、最温柔、最无情、最温存、最严酷的感情。一个真正热爱祖国的人,在各方面都是一个真正的人。

二、 学会学习

中国古人说:书中自有黄金屋。这曾经受到严厉的批判。而1996年由前欧洲委员会主席雅克·德洛尔领导的“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题目就是《教育,财富蕴含其中》。这两者的区别,不外是中国古语比较形象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比较理论化而已。时至今日,谁也不能否认知识就是财富,教育改变命运。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把教育看成是人力资本投资,他因此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在后工业社会或者说信息社会、知识经济社会,教育作用就更大了。而教育是否成功,就看学生是否能够学会学习。

现在各种媒体、各种信息充塞人们的空间和时间,学会学习就更显其重要。但是你们已经是研究生了,因此今天和你们谈学会学习,就不应该从ABC讲起。我只送你们几句话。

第一句:把学习看成一种乐趣。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悦)乎。真正良好的学习状态就是一种享受的状态,也就是能够从学习中得到乐趣,从而把学习当成一种自然而然的生活状态。当然,我们不能说你们现在的学习已经没有功利动机,完全不是为“稻粱谋”了。学习当然有它的苦处,所以我们说要“刻苦”,古人有“囊萤映雪”、“悬梁刺股”的故事。但是,不要把学习仅仅看成一种负担,仅仅看成一种苦事,而要从中找到令你快乐的因子,例如获得知识的乐处,消除疑惑的乐处,解决问题的乐处,享受美感的乐处等等,这样学习起来才有良好效果。同时,为学要充满激情,“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这样才会乐此不疲。

第二句:博览群书,厚积薄发。多看书。我们深大的教育理念是“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厚积薄发、经世致用”;昨晚章校长在开学典礼上的讲话标题就是《博览约取,厚积薄发》。如果对本科生提出厚积薄发,那么研究生就更应该博览群书了。特别是文科研究生,博览群书是最基本的要求。研究生教学没有严格意义上的教材,老师会给你开列一个又一个的书单,要你去看很多的书。今后你们写论文,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文献综述”,要你对你研究的课题涉及的学术问题中外古今前人所作的研究进行涉猎和梳理。这当然要你多看书。看经典。经典是前人所做出的影响巨大而久远的论著。经典是站得高看得远的成果,往往是天才或巨人才能成就的。经典会让你得到更多的启迪和教益,往往是后来者可以超越但不能绕开的。因此多看书一定要多看经典。看杂书。看杂书的目的是要拓宽知识面。所谓杂书是指你专业之外的书,往往可以开拓视野、寻得乐趣。现代学科发展重视学科的交叉,而高等教育作为一门学科,需要从多学科的视野来开展研究。不要拘泥于“学以致用”,其实知识都是相互联系,或者说可以触类旁通、可以迁移的。我以前学习过气象、医学、物理,与我现在从事的高等教育学似乎不相干,但其实并不这样。气象学重视从过去和现在预测未来,医学和心理学有交叉的生物学基础部分,物理学数学重视实验和培养逻辑思维,这些都对高等教育学研究其潜移默化的影响。例如,我研究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以往学医学的生物学基础使我对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学意义有更深刻的理解。学文科的要看一些理工科、科学发展史、科学思想方法的书籍;学理工科的要看一些文学如唐诗宋词、文学名著等书籍;无论文理科,都要看哲学、美学、艺术、历史书籍,以丰富自己的头脑。此外,名人传记也是很好的书,往往可以励志。

第三句:勤奋、严谨、求实、创新。孔子对学习提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要博览群书,就需要勤奋。人生苦短,在青年时期能够有完整的一段时间学习是很宝贵的,要十分珍惜,不要虚掷光阴。治学要严谨,不能浮光掠影,不要人云亦云。要“审问”、“慎思”、“明辨”,要学会发现问题。往往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发现问题就是创新的开始。此外,不要有太多的功利心,要恪守学术道德。

第四句:向一切人学习。首先向导师学习。导师是你的学术领路人,他会领着你进入他的研究领域。要学习老师的学识,更要学习老师的为人。好的老师不但是你学习知识的指导,而且是你做人的楷模。古语说:经师易求,人师难得,人生道路能够有一位好的老师是很值得珍贵的。不同的老师有不同的长处,学生就应该懂得如何学习和继承老师的长处。当然,对老师不能盲从。研究生的师生关系与中学、大学的师生关系不同,有更多的平等,甚至在一定意义上是合作者的关系。因此,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不是老师单向传授、教诲、灌输的关系,而是双向互动的关系,每一次都要有发表意见的机会,要敢于对导师的学术观点提出质疑。其次是向同学学习。一起学习的同学,因为学习同一个专业,或者是因为属于同一年龄阶段,有更多的共同语言,但是由于个人的领悟能力和努力程度不同,所以对同一个问题会有不同见解,往往可以相互启发。同学间应该“如切如磋”,相互学习,相互研讨。不要封闭自己,不要自私保守。然后是向其他人学习。“三人行必有我师”,要虚怀若谷,海纳百川。

第五句:善用网络。20世纪末叶科技最大的发明电脑和随电脑而发展起来的互联网。我常常感慨网络改变人生,包括改变人获取信息和学习的模式。网络是个好东西,要善于利用。但网络也有它的负面作用,它会使一些人沉迷,患上“网络依赖症”;它的泥沙俱下,使大量无用、有害信息泛滥,会将一些人引入歧途;它的方便快捷,会使一些人丧失治学的严谨和勤奋,甚至走上剽窃等学术道德沦丧的泥坑。这些都是我们应该警惕的。

第六句:终身学习。学无止境,在信息社会尤为如此。只有终身学习,才能不被一日千里发展的世界所抛弃。这点无需多言。

我所说的都是比较宽泛、比较虚的东西,具体如何开展研究生的学习,等一下其他老师还有具体指导。

三、 学会做事

前面说学会做人,主要是指自身的修养问题。学会做事是学会做人的延伸,是一个人如何在社会立足,进而为社会作出贡献的问题。我也给大家送几句话。

第一句:志存高远,奋发有为。要有理想。孔子《论语·为政》中把他的人生轨迹归结为六个阶段,达到六个境界:“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15岁左右,是立志向学的时候,也是初步树立人生理想的时候。相信大家在这个年纪的时候有着远大的抱负和绚丽的理想,也正是这抱负和理想使你今日能够成为深圳大学的一名研究生。当然,15岁青葱岁月的抱负和理想,需要在随后的生活中加以调整,发生嬗变。有些人可能变得现实,变得庸俗,变得不思进取,但有的人有变得更加理性、更加高扬。后者将为他今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我要强调的是,青年时期的理想对一个人是非常重要的。你们现在虽然已经不止15岁,但大部分还是在青年阶段,处于理想的调整期。因此还要树立高远而坚实的理想。我在初中时候,虽然因为“家庭出身”问题连高中都不能上,但是我却树立了“一定要有所作为”的理想。这一理想没有因为后来的颠沛流离而丧失。否则,我不会在13年的农场生活中走向大学讲坛,成为一名教授。当年农场比我文化基础好、比我聪明的人多得很,但是像我这样能够考上大学的可谓寥若晨星。在下乡40多年后的今天,有多少当年的农友困顿潦倒,有不少已经英年早逝。每每想起这些都是我感喟万千!立志要高远,因为 “取法乎上,仅得乎中”;立志也要踏实,像鲁迅所说:梦着将来,而致力于达到这一将来的现在。昨天晚上在准备今天的讲话时,我回忆起41年前我上山下乡第一次“独自异乡为异客”,在粤北连山过第一个春节时的情景。那年我刚过16岁,除夕晚上一个人跑到驻地附近一座小山头上,点燃了我人生第一支烟(8分钱一包的“电车”牌香烟),迎着阵阵寒风,高唱“像那长江的流水一浪一浪向前进,像那高空的长风一阵一阵吹不断。我们高举起革命的火把,一代一代、一代一代往下传...”。那时的情景,真有几分像“拔剑四顾心茫然”,又像“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的壮怀激烈,慷慨悲歌。

第二句:刻苦耐劳,脚踏实地。深大校园精神就是脚踏实地,自强不息。做人做事,一定不能贪图安逸,抱有得过且过的心理,而要有吃大苦、耐大劳的思想准备。求学、研究、工作、事业,都要刻苦耐劳,脚踏实地。不能幻想天空掉下一块馅饼,只有不辞艰辛,一步一个脚印才能成功。

第三句:诚信笃实,从善如流。莎士比亚说:你必须对自己忠实,正像有了白昼才有黑夜一样,对自己忠实,才不会对别人欺诈。凡是不能获得他人信任的人,都永远不会成功。当今社会是信用社会、契约社会,诚信笃实是一个人立足社会的基本。从善如流,不但要虚心接受别人的批评,而且要有一种自省的力量。所谓“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就是孔夫子说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第四句:积极进取,持之以恒。树立理想,踏实做事,积极进取,要一以贯之,持之以恒,不能忽冷忽热,不能因受到打击而心灰意冷。当然,执着不是偏执,持之以恒不是钻进死胡同不回头。一个人不能说完全没有名利心,名利心在一定意义上是社会进步的驱动器。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纯粹的人”在现实上是不存在的,但是对名利的追求要适度,不要不自觉地把名利变成束缚自己桎梏。要在“执着追求”和“无欲无求”间保持适度的张力,修炼出一种“泰然处之”的境界。

我们这一代人年轻时候没有多少偶像,没有“追星”,但是受文艺作品的影响很大。就我而言,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伏尼契的《牛虻》、夏洛蒂的《简·爱》、罗曼·罗兰的《约翰·克利斯朵夫》、雨果的《九三年》等等,对我有巨大的影响。记得读《约翰·克利斯朵夫》时,里面有一段话令我感到很震撼:人生是一场无休、无歇、无情的战斗,凡是要做个够得上成为人的人,都得时时刻刻向无形的敌人作战:本能中那些致人死命的力量,乱人心意的力量,暧昧的念头,使你堕落使你自行毁灭的念头,都是这一类顽敌。这段话,至今对我仍旧是那么振聋发聩。

四、 学会生活

作为一个人,除了在非常时期,有时需要牺牲自己,舍生取义,大部分时间大部分人孜孜以求的,不外乎过幸福快乐的生活。其实人不仅要追求幸福生活,而且要学会幸福生活。也就是说,理想的生活,不仅是追求得来的,也是学习的来的。如何学会生活?我的赠言是:

第一句——学会生存,追求卓越。学会生存是第一步。在当今这个纷繁复杂、瞬息万变的社会中,要能够生存,就要学会生存的技能。例如,现在就业市场竞争激烈,因此一种能够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过去我们强调专业对口,学以致用,一辈子可能就是从事一种职业。但是现在不行了,现在据说平均一个人一生要变换三个职业。这样就需要你有一种接受继续培训以适应转换职业需要的潜能。这也是人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在学会生存的基础上,要追求卓越,不断超越自己,达到可以达到的最高境界。

第二句——健康是事业成功和精神欢乐的基础。以前我们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50年代,清华提出:“为祖国健康工作50年”。强健的体魄是工作的承载体,而思想与身体是共荣共衰的。因此,中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我们深信健康是生活的出发点,也是教育的出发点。生命在于运动。我希望大家在紧张的学习之余,一定要不忘锻炼。每天腾出30分钟锻炼,或者每周有两次超过一小时的锻炼,不但是今后的“长期投资”,也会收到精神抖擞的“即时效应”。

第三句——快乐幸福是一种心理体验,与物质条件并不正相关。做一个乐观自信的人,每天都有好心情。要重视精神世界的丰富、和谐,不过度追求物质享受。古人说: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又说有容乃大、无欲则刚。在我看来,淡泊、宁静、有容、无欲,不但是确立志向、树立远大理想、安身立命、做人处事的基础,也是幸福生活的心理基础。只有胸襟开阔,恬静旷达,不滞于物,不碍于心的人,才是快乐幸福的人。现在衡量一个国家、地区的社会进步,不仅仅是GDP,还有GNH(Gross of National Happiness),即国民幸福指数。我到过尼泊尔,那个国家的国民生产总值并不高,在我们眼里是比较贫困的,但是人们都怡然自乐。据说尼泊尔的国民幸福指数是相当高的。于丹在《论语心得》中说过:人人都希望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而幸福快乐只是一种感觉,与贫富无关,与内心相连。我认同这一观点。

人生难免有各种遗憾,会碰到这样那样的不如意、失败甚至灾难。不要患得患失,不要怨天尤人,不要纠缠在失落之中。要用强大的心灵力量,去排遣和战胜它。孔子说:“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着不惧”。仁、智、勇,就是心灵力量。俄罗斯伟大的文学家列夫·托尔斯泰说: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叹息,灰暗的日子里需要镇静。一切都是瞬间,一切都会过去,而过去了的,将会成为珍贵的回忆。

第四句——丰富你的人生。要有一种以上的业余爱好,要使人生过得丰富多彩。古人说过,一个“才子”要会“琴棋书画拳,诗词歌赋文”。文学、艺术、音乐、戏剧、舞蹈、摄影、体育、旅游、登山,等等。健康的业余爱好可以享受快乐,体会生活中的美。

说了“四个学会”,也许是老生常谈。其实这四个学会,就是养成良好的素质。什么是素质?素质就是把一切知识忘记以后剩下的东西,就是经过长期修炼形成的行为习惯。

最后,我送你们每人一本书,这就是《傅雷家书》。

傅雷是一个什么人,我在这里无须多说,你们自己看《傅雷家书》,自己去认识和领会。我要说的是傅雷是我国现代优秀知识分子的代表,他有深厚文化底蕴,学贯中西,厚积薄发,不但是著名的翻译家,而且是造诣很高的美术评论家、音乐鉴赏家、文艺评论家和散文家,更重要是他有一颗赤子之心,博爱、坦荡而刚毅,是“一颗纯洁、正直、真诚、高尚的灵魂”(楼适夷)。他也是一个最好的父亲,他对儿子的爱无人能及。《傅雷家书》1981年初版时,我就爱不释手。这是一部最好的艺术学养的读物,也是一部充满着父爱的苦心孤诣、呕心沥血的教子书。读这本书,你能够学会如何做人,做个什么样的人。

 做个什么样的人呢?我在书的扉页都给你们题上同样的一段话:愿你成为一个“又热烈又恬静,又深刻又朴素,又温柔又高傲,又微妙又率直”的人。这段有引号的话是傅雷在家书中对儿子的期望,也是他为人的理想境界。我的理解,一个人对生活、对事业、对祖国、对亲友要有激情、热情,这就是“热烈”;但是热烈不能过火,因此要淡泊、宁静、有容、无欲,这就是“恬静”。无论是真理,还是日常生活,其道理和意义都是既深刻而朴素的,因此做人也好,做学问也好,都要“又深刻又朴素”,反对浅薄,也反对矫揉造作,故作高深。人要有爱心,要善良,即使是最刚强的人,内心也有柔软之处,所谓“铁汉柔情”,因此孔夫子提倡“温良恭俭让”的君子之风;但是“人不可以有傲态,但不可以无傲骨”,所以做人要“又温柔又高傲”。“微妙”这个词本身就是微妙的,是“模糊数学”或“测不准关系”。做个微妙的人,意思是做人要有内涵,要有自己的内心世界,让别人有想象的余地,不是“一览无余”。所谓“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但是也不能自我封闭,不能故意掩饰,不能“弯弯绕”,而要“率直”。这也是孔子在论述交友时所说的:“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换句话说,做人就是要正直、诚实、广见博识,而不能谄媚逢迎、见风使舵、巧言令色。

这段话是不是这样理解?请在座的老师给予指正,也请同学们自己慢慢回味。

今天谈了这么多,关键就是学会做人。而这本书,这句话,是教会我们做人的好教材。

最后再重复一次,衷心祝愿在座每个人都成为一个“又热烈又恬静,又深刻又朴素,又温柔又高傲,又微妙又率直”的人。

                                                           (2007.9.4.)

 

作者简介:

    杨移贻,男,1949年出生,广东人。1990年调入深圳大学,历任深圳大学党委宣传部副部长、党委办公室副主任、校长办公室主任、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等职务,研究员,硕士生导师。为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理事、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高等教育学专业委员会及高等教育管理专业委员会理事、广东省高等教育学会常务理事、深圳市教育学会高等教育专业委员会主任、深圳市诗词学会副会长,深圳大学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副秘书长。

 

组织机构 - 政策公文 - 学生中心 - 工作交流 - 首页 - 系统管理

深圳大学关工委设计制作并拥有版权

地址:深圳大学学生活动中心309室 电话:0755-26534919 电邮:szuggw@szu.edu.cn